別糾結了,“秋凍”時節就給娃這樣穿
又到了亂穿衣的季節, 昨天還是短袖, 今天就套上了外衫。 早晚凍得瑟瑟發抖, 中午熱得冒汗。 這種天氣大人還好, 小寶寶穿脫不當就容易生病。 雖說“春捂秋凍”, 又擔心把寶寶凍出什么病來。
這個季節要怎么給寶寶穿衣服呢?今天我們就來說叨說叨吧。
怎么穿 交由寶寶來決定
杜絕“有一種冷, 叫你媽覺得你冷”!我們小時候就會被家長們吆喝著, 穿了一層又一層。 輪到自己有寶寶了, 不知不覺這個習慣竟也延續了下來。 常常在大街上看到大人還是穿著短袖, 寶寶卻早早穿上了秋裝。 家長擔心孩子被凍到,
到底穿多少呢?
1歲以內的寶寶, 比爸爸媽媽多穿一件;
1歲以上的寶寶, 跟爸爸媽媽穿一樣;
3歲以上的, 詢問寶寶的意愿添減衣物, 如果寶寶不冷, 家長也不應強迫, 等冷的時候再給寶寶添加就好了。
穿衣過多, 有時比穿少危害更大
醫學上有“捂熱綜合征”一詞, 顧名思義, 穿得或者蓋得過多, 導致熱量沒有辦法散出的一系列癥狀。 寶寶被裹在厚厚的衣服里, 產生的熱量散不出去, 衣服里的溫度會越來越高, 很容易出現高熱、脫水、缺氧、抽搐昏迷, 甚至呼吸衰竭等癥狀。
既然不能穿太多, 說明祖輩流傳下來的“秋凍”是可取的嗎?萬一凍出病來怎么辦?有同樣煩惱的爸爸媽媽可以學習一下洋蔥穿衣法。
沒看錯, 就是那個辣眼睛的洋蔥。 這也是讓爸爸媽媽們注意, 在給寶寶添減衣物的時候, 要一層一層的來。
最里層, 穿透氣排汗的貼身衣物;
中層, 穿保暖效果好的衣物, 比如毛衣、針織衫等;
最外層, 可穿防水、防風的外套。
衣服這樣一層一層地穿著, 可以讓衣服之間的空氣更好地流通。 不論熱了還是冷了, 穿脫衣服也方便。
請收下 秋季的“穿衣法則”
初秋 溫度還是稍高, 多在24℃~27℃, 在給寶寶穿衣服的時候, 可以換成長袖、長褲子即可, 不一定要穿外套。
中秋 這個時節溫度就稍微低一些了, 可以給寶寶加上薄外套或者背心。
深秋 氣溫繼續下降, 寶寶身上的衣物可以增加到毛衣或者薄款羽絨服。
特別提醒家長們注意,
如何判斷寶寶冷熱?摸后脖頸!
穿衣法則知道了, 怎么判斷穿的是不是合適呢?摸后脖頸!
是的, 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摸手腳。 有些老人或者沒有經驗的爸爸媽媽, 感覺寶寶的手腳涼就認為寶寶冷。 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因為寶寶的末梢循環差, 所以手腳容易冰涼。
如果后脖頸摸起來溫熱, 說明衣服穿得很合適;
后脖頸發涼, 說明衣服穿少了;
后頸出汗了, 說明穿得過多。
別摸露在外面的后頸,
鏈接:
不同衣服增加的溫暖值
送你一份每件衣服增加的溫暖值, 媽媽們可以參考一下:
厚羽絨服, +9℃
薄羽絨服, +6℃
彈力棉背心, +5℃
厚羊毛衫, +4℃
棉背心, +4℃
抓絨衣服, +3℃
厚棉毛衫, +2℃
薄棉毛衫, +1℃
24℃~26℃是穿衣比較舒服的溫度。 比如說, 在20℃的時候, 只需要增加一個厚羊毛衫或者棉背心就可以了。
文/鮑秀蘭
[ 責編:云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