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一邊獻血一邊輸血”是錯的

專家指出, 血液要經過專業檢測才能使用, 否則可能危及生命

受訪專家: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輸血科主管檢驗師 任偉 高陽

“醫生, 我是A型血, 跟我兒子的一樣, 抽我的血給他吧。 ”影視劇中這樣的片段比比皆是。 臨床上, 親人需要用血了, 直系親屬往往也會第一時間挽起袖口, 希望儘快挽救親人性命。 可實際上, 很多人並不知道, 近親之間這種盲目輸血, 有可能引發嚴重的免疫反應, 甚至是死亡。

“一般來講, 直系親屬之間獻的血液未經處理是不能直接輸注的。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輸血科主管檢驗師任偉解釋,

親屬之間獻血有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免疫排斥反應。 這主要是因為, 近親之間遺傳基因比較相似, 一旦輸入近親血液, 受血者無法識別輸入的供血者的淋巴細胞, 加上受血者免疫力低下, 供血者活性淋巴細胞容易在受血者體內存活, 並進行細胞增殖和分化。 但畢竟不是真的“自家人”, 健康的供血者就會“反客為主”, 將相對脆弱的受血者的組織、器官視為異己, 進行免疫性攻擊, 使受血者的健康堡壘遭到損傷和侵害, 產生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雖然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是一種非常少見的輸血併發症, 目前臨床上也尚無確切資料證實其發病率, 但其致死率高達90%以上, 還沒有有效的搶救、治療措施。

一旦發生, 病情發展會非常迅速, 可能還來不及確診, 病人就在1~2周內死亡。 所以, 通常規定, 近親之間獻血未經特殊處理不能直接輸注, 尤其是一級親屬和二級親屬之間獻血風險更高(一級親屬:父母、子女;二級親屬:兄弟姐妹、祖孫、叔侄、姑舅等;三級親屬:旁系表兄妹或堂兄妹)。

當然, 近親之間也不是完全不能獻血。 任偉強調, 要將血液經過特殊處理才可以應用於臨床。 目前採用γ射線對血液進行照射處理, 這樣能選擇性地滅活血液中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細胞, 防止它們在受血者體內存活或增殖, 這是預防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唯一有效的方法。 但這種方法收費相對較高, 操作複雜, 目前不能作為常規的血液處理方法應用於臨床。

所以, 最好還是避免親屬間相互獻血。

直系親屬間輸血有風險, 某些情況下丈夫也不能給同血型的妻子輸血。 任偉指出, 夫妻儘管沒有血親關係, 但妻子懷孕時, 如果輸入丈夫的血液與自身或胎兒的血型“不配合”, 也會在體內產生抗原抗體反應, 引發死胎或新生兒溶血病等。

影視劇中還經常出現這樣的片段, 某傷者因失血過多急需輸血, 血型相同的人在關鍵時候站了出來, 隨後, 醫生、護士還有傷者親屬均激動地表示“得救了”。 任偉指出, 這也是大眾對輸血的一個錯誤認知。 事實上, 獻血後血液並非馬上就能輸入患者體內。 為確保血液的品質安全, 獻血後, 血液要經過一系列專業檢測, 包括血型、轉氨酶、血紅蛋白,

以及乙肝、丙肝、愛滋病和梅毒等檢測。 一些疾病, 如梅毒, 4℃低溫存放72小時可使梅毒螺旋體失去活性, 故一般血液在採集3天后才會被使用。 進入血庫後, 血液還會經過加工、分離出各種成分, 根據需要輸給患者。 比如貧血患者只需輸紅細胞, 而剛採集的血液含有的血漿和白細胞等成分, 對貧血患者無治療作用, 還可能導致一些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 所以這種情況就只需輸注所需的成分血給患者即可。

由於血型抗原的複雜性和病毒感染“視窗期”的存在以及血液本身質和量的因素等, 導致輸血本身是有風險的, 不管是誰獻的血, 都有可能發生不同類型的輸血反應。 如果獻血者感染愛滋病或肝炎等病毒後獻血,

剛巧遇上“窗口期”未能檢測出來, 就可能導致受血者感染上述病毒。 雖然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 “視窗期”不斷縮短, 其帶來的輸血風險在日益降低, 但還不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