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養生之道 儒家重“德” 道家重“虛”

?

自古以來, 養生之道素為百姓所重視。 從春秋戰國到秦漢這段歷史時期, 我國學術界產生的著名學派就有“九流十派”之多, 因而在學術思想方面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中醫養生學也相應興起, 不論在養生理論上, 還是實踐上, 都有很大的發展。

儒家養生, 注重“德仁修養”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有我國養生大師之稱, 他的理論為養生學說奠定了基礎。 劉國安介紹說, 孔子有云“君子有三戒, 少之時, 血氣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壯也, 血氣方剛,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氣既衰, 戒之在得”。 這里的三戒, 即是根據人的年齡不同, 生理特點不一樣, 而提出的具體養生方法。

除三戒外, 孔子還提出了“仁者壽”的養生理論, 如他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大德必得其壽”, 意思是只有具備高尚道德修養的人, 才可獲得高壽。 孔子還提出:“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食饐而餲,

魚餒而肉敗不食。 色惡不食, 臭惡不食, 失飪不食, 不時不食。 ”從而明確了食品要精細, 烹調要得當, 進餐要定時, 以及變色、變味、腐敗變質的食品都不宜食。

此外, 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曾提出“養心莫善于寡欲”, 是說人不可沒有欲望, 但只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欲望, 不可過分的要求。 強調了清心寡欲、精神調攝的重要性。 不但孟子如此, 荀子也是, 《荀子·正名》曰:“欲不待可得而求者, 從所可。 ”意思是, 欲是人生固有的, 既不可貪得無厭地縱情任性, 又不可去、止, 要“從所可”, 根據實際情況, 適當滿足欲望。

道家養生, 主張“虛之道”

道家所主張的“道”, 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循環的規律, 自然界萬物處于經常的運動變化之中,

道即是其基本法則。 《道德經》說:“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就是關于道的具體闡述。

“虛”為道家養生之第一大要, 老子言“虛其心”, 莊子言“虛無”, 宋子言“虛其欲”。 虛為何如此重要呢?宋子曰:“虛者, 萬物之始也, 故虛可以為天下始。 ”又曰:“虛而無所謂之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可見虛即道, 道即自然。 自然能化育萬物, 虛為萬物之始, 始者, 物之初也。 生之本, 本乎自然, 善養生者, 當從虛中悟出生的道理來。 總的來說, 道家一派, 一方面崇尚自然, 提倡所謂“返璞歸真”、“清靜無為”的處世哲學, 一方面又提倡養生, 希望能夠“長生久視”、“壽敝天地”。 所有這些思想, 促進了他們對生命來源的探索和衛生保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