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芭蕉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Bā Jiāo Yè

【英文名】Leaf of Japanese Banana

【來源】

藥材基源:為芭蕉科植物芭蕉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usa basjoo Sieb. Et Zucc.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切碎,

鮮用或曬干。

【原形態】芭蕉, 多年生叢生草本, 高2.5-4m。 葉柄粗壯, 長達30cm;葉片長圓形, 長2-3m, 寬25-30cm, 先端鈍, 基部圓形或不對稱, 葉面鮮綠色, 有光澤。 花序頂和, 下垂;苞片紅褐色或紫色;雄花生于花序上部, 雌花生于花序下部;雌花在每一苞片內10-16朵, 2列;合生花被片長4-4.5cm, 具5(3 2)齒裂, 離生花被片幾與合生花被片等長, 先端具小尖頭。 漿果三棱狀, 長圓形, 長5-7cm, 具3-5棱, 近無柄, 肉質, 內具多數種子。 種子黟 以, 具疣突及不規則棱角, 寬6-8mm。 花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秦嶺淮河以南可以露地栽培, 多地栽培于庭園及農舍附近。

資源分布:我國臺灣可能有野生。

【性味】味甘;淡;性寒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解毒。 主熱病;中暑;水腫;腳氣;癰腫;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9g;或燒存性研末,

每次0.5-1g。 外用:適量, 搗敷;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

1.《本草再新》:治心火作燒, 肝熱生風, 除煩解暑。

2.《現代實用中藥》:利尿。 治腳氣, 外用消癰腫。

3.《中國藥植圖鑒》:皮及葉:敷蜂、虻刺傷處, 可止痛, 并有止血作用。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