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三伏貼治病是“心理安慰”還是真有效?

入伏以來, 三伏貼“熱”持續升溫,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東直門醫院看到, 掛號要貼三伏貼的人排起了長隊。 據北京市中醫管理局醫政處副處長王和天介紹, 入伏以來, 北京市民約50萬人接受了貼敷, 在社區接受貼敷的有5萬人左右。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官方網站上公佈的《2012年三伏貼醫療機構名單》顯示, 今年全市有617家醫療機構提供統一的三伏貼醫療服務, 除二、三級的中醫醫療機構和北大、安貞、朝陽等綜合醫院的中醫科外, 還有許多社區醫療服務中心和衛生院。

今年是北京市中醫管理局推廣三伏貼的第三年,

但對於三伏貼的療效, 依然存在爭議。

不是人人都適合三伏貼

儘管三伏貼進入北京城郊社區, 更多老百姓能夠就近治療, 但相關中醫專家和媒體反復告誡公眾, 三伏貼療法不能治百病, 也並非人人適用。 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的官方網站介紹三伏貼時, 指明三伏貼主治“身體陽虛者在秋、冬容易反復發作或加重的慢性、頑固性肺系(呼吸系統)疾病及骨關節疾病, 達到治病、防病目的”, 並在今年的推廣中嚴禁擴大三伏貼的治療範圍。 此外, 有報導指出, 即使在體質屬於陽虛、病情吻合的患者中也存在各種禁忌, 如糖尿病人、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症狀嚴重者、哮喘、慢性支氣管炎到了肺氣腫階段的患者、肺結核患者、濕熱型胃痛患者都不適合三伏貼治療。

對貼敷藥物極度敏感、有嚴重心肺功能障礙的疾病、患有支氣管擴張的患者、特殊體質、接觸性皮炎等皮膚病患者, 以及孕婦, 也都不適宜貼三伏貼。

由此可見, 如果體質不合、方法不當, 使用三伏貼不但沒有效果, 還可能損害健康。 然而, 在不少人看來, 就算符合上述要求, 三伏貼能否真的見效依然值得懷疑。

三伏貼到底療效如何

在北京東直門醫院三伏貼排隊掛號的長龍中, 記者聽到不少患者聊天時互相詢問三伏貼是否有效。 不少人表示, 貼了一年以後沒什麼感覺, 是否真的有效自己也不確定;很多人是懷著“別人貼, 我也貼”的心態進行三伏貼治療的。

與老百姓這種試試無妨的態度不同,

對中醫科學性存疑的人士對於三伏貼的原理、療效表示懷疑。 打假人士方舟子日前公開質疑三伏貼的科學性。 他認為, 首先, 通過貼敷, 藥物能否被皮膚吸收值得懷疑;其次, 即使皮膚能夠吸收, 能否達到治病的藥物濃度值得懷疑;最後, 即使達到了藥物濃度, 也沒有證據證明三伏貼有“冬病夏治”的效果。 方舟子認為, 醫學上證明某種療法有效, 需要通過臨床實驗或統計調查提供證據, 三伏貼更多起到的是“心理安慰”的作用。

對此, 王和天說:“三伏貼主要是用在疾病沒有發作之前。 北京氣候比較乾燥, 呼吸道疾病病例多, 三伏貼在這方面的治療已經被證實是有效果的, 這也是今年三伏貼的治療範圍放在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原因。

”“統一使用的三伏貼基本上是院內製劑, 在臨床經驗的基礎上, 按照西藥審批原則, 通過一定的對照研究證明有效, 才會投入使用。 ”

然而, 對於三伏貼的療效, 國內目前尚缺乏足夠的研究。 有媒體報導, 2007年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提供貼敷膏劑, 聯合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朝陽醫院、通州中醫院開展了三伏貼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臨床研究, 有近200名患者參與。 該研究發現, 三伏貼在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應用上可減少患者的住院次數、急性發作次數、感染次數, 緩解病情。 除此之外, 記者尚未查到還有其他臨床研究公之於世。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呼吸科的李國勤大夫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三伏貼適應症的臨床研究並不多, 三伏貼適應證要得到擴大, 需進一步扎實相關的臨床研究。

開展療效研究是當務之急

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認為, 傳統醫學中一些很好的治療方法需要相應的臨床證據。 去年他曾在題為《中藥研究的循證醫學途徑》的演講說:“現在我們所講的中醫, 其實是一種經驗醫學的模式, 所以無法向世界做進一步的推廣。 中醫的發展必須從實驗室到臨床醫學, 從經驗到循證醫學, 走科學化的道路。 ”

北京中醫藥資訊網的相關介紹指出“冬病夏治”是將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和外治法相結合的特色治療方法, 體現了中醫學傳統的“治未病”思想。 盛夏“三伏”是全年氣溫最高、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

此時借天、人陽盛之時, 採用溫熱助陽的藥物(包括內服和外用)對陽虛之體進行治療, 可激發人體的陽氣, 增強抗病禦寒能力、祛除體內沉寒痼冷之宿疾, 達到不發病或少發病的目的。

為證明三伏貼的療效, 今年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在配送三伏貼的同時, 還計畫將對“冬病夏治”三伏貼的療效進行為期三年的追蹤記錄, 方式包括記錄患者的基礎資訊、疾病診斷和隨機訪問等。 王和天認為, 開展三伏貼的臨床研究面臨樣本數量的不足和個體差異性的困難。 他說:“中藥管理局能夠做的, 就是在有效性、樣本量的問題上努力, 這樣才能回答公眾的質疑, 才能對民眾負責、對行業負責。 ”(記者 齊濟 實習生 謝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