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安慰是一劑良藥 撫慰受傷心靈

假如你的朋友剛剛失戀或丟了工作, 你會如何安慰他?大多數人的本能是鼓勵對方, 但近日發表於美國心理學會會刊的一項研究表明, 這樣的安慰往往適得其反。 安慰是門學問, 恰如其分的安慰是一劑良藥, 不僅能讓受傷的心快速癒合, 還能給自己帶來心靈慰藉, 更是拉近人與人關係的“催化劑”。

超半數人不會安慰人

32歲的李薇是個熱心腸, 不管家人的事還是朋友的事, 她都願意盡力幫忙。 可每當身邊人需要安慰時, 她總會手足無措。 “我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們, 沒有一次能把話說到點子上。 ”有過這樣困擾的人不在少數。

2012年的一項網路調查顯示, 54%的受訪者自稱不太會安慰人, 並且男性的比例高於女性, 46%的人有過“越安慰越糟糕”的經歷。

從心理學角度看, 首先, 假如自身不夠堅強, 那麼別人的痛苦往往令我們想起自己的痛苦, 進而心慌意亂。 其次, 如果父母不善於安慰他人或相互安慰, 孩子長大後就不太會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更不知道如何安慰別人。 最後, 還有一些人曾經笨拙地嘗試去安慰別人, 但別人不僅不領情, 甚至還產生誤解, 導致他們認定自己天生就沒有安慰人的能力。

但悲哀的是, 不少現代人在物欲橫流的快節奏生活中沒有意識到或者不願意安慰別人, 給社會平添一份冷漠感。 國內某社交網站發佈的《2012年度白領冷漠度調研報告》顯示,

僅有29.1%的受訪者表示工作單位很溫馨。 其中部分受訪者表示, 如果一個不太熟悉或者關係不算太好的人需要安慰, 他通常會選擇拒絕。 另一項調查也顯示, 在安慰物件的選擇上, 89%的人會安慰朋友, 58%的人會安慰同事, 只有28%的人會安慰下屬, 肯于安慰領導的人僅有12%。

不肯安慰人, 也可能是自我保護的表現。 林語堂先生在《吾國與吾民》一書中分析說, 中國人信奉“事不關己, 高高掛起”, 主要與缺乏保障有關。

安慰讓社會變得溫暖

面對別人遇到的挫折或者困境, 旁觀者也會感到相似的負面情緒, 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共情。 與祝賀不同的是, 安慰不在成功與輝煌時登場, 而是在失意與沮喪中出現。

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如意, 而且有些事是人力無法挽回的。 沒有親友的安慰, 信心和激情就可能丟失在愁緒中;而一個安慰卻可以優化心境, 振作精神, 在人生的轉彎處, 安慰尤為重要。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 安慰他人, 使得被安慰者感到安全感和歸屬感, 有助於幫助被安慰者將心理資源從負面情緒中抽離出來, 投入到解決問題或克服困境中去。 同樣, 安慰他人使得安慰者得以消除自己“冷眼旁觀”的不安感, 還可以發現自己對他人的存在價值。 對於社會來說, 如果群體成員之間可以相互安慰, 則有助於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減少內耗, 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建設與發展中去。

安慰還可以讓他人對你心存感激。

人生在世, 誰都難免鑽進走不出去的心理“胡同”, 你安慰過的人, 說不定會在此時幫你一把。 更重要的是, 安慰讓人們悟出人性的善良與美麗, 架起理解和祝福的心橋, 讓一個團隊、一個家庭, 乃至全社會都更具人情味。

另外, 安慰在親子關係中非常重要。 臺灣一項研究表明顯示, 常被爸媽安慰的孩子, 遇到不會做的事, 會努力找方法自己解決的比例高達85%, 明顯高於少被安慰的孩子。

安慰也要對症下藥

面對親友的傷痛或難堪, 怎樣的安慰才有效?調查顯示, 74%的人認為, 安慰人需要體諒對方的心理, 65%的人認為語言表達能力很重要, 57%的人認為要學點心理學知識才能安慰人, 還有半數左右人表示擁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和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是安慰別人的前提。

其實, 安慰並不需要華麗的詞藻和睿智的語言。 那些忍受痛苦的人需要一個願意聽自己講故事的人、一個願意在自己心情低落時相伴左右的人。 這是感性的需求, 無需理性的分析和評判。 此時, 借他一個肩膀、給他一個擁抱, 讓他明白, 你一直都在他身旁就好。

具體做起來, 第一, 嘗試理解傾訴者的痛楚, 花點時間陪他。 與其用諸如“如果我是你”、“多大點事”、“你要堅強”、“早就跟你說了”之類的話, 強迫對方接受你的觀點, 或用一些笨拙的建議讓對方不知所從, 還不如充當一雙耐心的耳朵。 鼓勵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 這會有助於他自己把事情弄清楚, 有助於分擔其痛苦, 甚至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第二, 某些行為和舉動更能平息對方的情緒, 比如看著對方的眼睛微笑、陪對方四處奔走打聽消息等。 這樣做是為了讓對方明白, 儘管你什麼也沒有說, 但他完全可以指望你。

第三, 適當的言語溝通也很重要。 安慰其實是種分享, 只需要向對方顯示自己的存在和陪伴, 敢於說出自己面對別人痛苦時的感受。 可以分享自己類似的感受:“我丟工作那段時間也很難過, 當時我告訴自己不能被打倒。 ”這樣的話語才是安慰人最好的“箴言”。 還告訴對方:“只要你需要我的陪伴, 就可以打電話給我。 ”

第四, 安慰人要對症下藥。 法國滑鐵盧大學雷尼恩學院的鄧尼斯·馬利戈爾德博士說, 容易自卑的人會抗拒朋友對他的正面評價, 並拒絕接受鼓勵的言辭。 安慰這樣的朋友時,包容和理解勝過鼓勵的話語。 安慰這樣的朋友時,包容和理解勝過鼓勵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