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節氣習俗知多少?民間流行吃這些美味
中新網用戶端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 上官雲)“小雪封地地不封, 大雪封河河無冰”。 小雪, 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 一般在每年的11月22或23日。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民俗學專家蕭放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小雪時節天氣變冷, 人們會糊窗戶防寒, 同時開始貯存大白菜, 做一些醃菜、醃肉的工作, 以備冬天食用。
資料圖:小雪節氣, 甘肅蘭州銀灘濕地公園裡, 被冬灌的植物上凝結出冰掛景觀。 彭偉 攝
“小雪”節氣注意防寒保暖
小雪, 是一個反應氣溫變化以及天氣現象的節氣。 古籍《群芳譜》中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 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
從星象角度來說, “小雪”節氣間, 夜晚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偏西, 而四邊形的飛馬座正臨空, 作為冬季星空的標識, 獵戶座已在東方地平線初露容顏。
古人認為, 此時天空中的陽氣繼續上升, 地中的陰氣下降愈發厲害, 導致“天地不通”,
民間有很多與小雪有關的農諺, 比如“小雪雪滿天, 來年必豐年”, 指的就是小雪落雪的話, 來年雨水均勻, 沒有大的旱澇。 此外, 下雪可凍死一些病菌和害蟲, 積雪的保暖作用, 也有利於土壤變得肥沃。
北方地區小雪節氣以後, 果農開始為果樹修枝, 以草秸編箔包紮株杆, 以防果樹受凍。 蕭放說, 到了小雪, 因為天氣變冷, 人們會把門窗糊好, 開始儲存白菜, 留待過冬食用。
資料圖:“小雪”時節 南京街頭香腸成串。 泱波 攝
做臘肉, 嘗糍粑……這些習俗與美味有關
俗話說, “冬臘風醃, 蓄以禦冬”。 小雪一到, 氣溫急劇下降, 天氣變得十分乾燥, 正是加工臘肉的好時機。 所以, 不少農家開始動手做香腸、臘肉, 等到春節前後, 剛好是一餐美味。
而在南方的某些地方, 還有農曆十月吃糍粑的習俗。 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 是中國南方一些地區流行的美食, 也是南方地區傳統的節日祭品, 最早, 農民用來祭祀牛神。
據公開資料顯示, 小雪前後, 土家族則有一年一度的“殺年豬, 迎新年”民俗活動, 其中, 用熱氣尚存的上等新鮮豬肉, 精心烹飪而成的美食稱為“刨湯”。 吃“刨湯”, 亦是他們的風俗習慣。
“在農村, 由於天氣原因, 外面大規模的農事活動已經結束。 人們會在屋裡做一些簡單的手工勞動, 做竹編, 紡織等。 ”蕭放介紹。
他表示, 此外, 在有些地方, 如果小雪節氣這天下雪了, 會收集雪水, 裝在一個瓷器裡, 認為雪水可以治療火瘡、熱毒。 當然, 這只是民間的一種傳說。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