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熱議

探秘百歲夫妻的“長壽經”

結婚50周年叫“金婚”, 60周年叫“鉆石婚”, 80周年叫什么?有人說叫“橡樹婚”, 因橡樹象征婚姻的穩固長久;有人說叫“化石婚”, 因化石意味著夫妻硬朗長壽……

出這道難題的是甘肅省平涼市的一對百歲夫妻。 戶籍信息顯示, 丈夫杜繼儒生于1909年7月14日, 現已105歲;妻子陳根娥生于1910年8月20日, 現已104歲;兩人年齡相加高達209歲, 已相濡以沫80余載。 一人長壽實屬不易, 夫妻共同“長命百歲”更是難得, 帶著好奇和疑問, 《生命》來到老兩口的家, 向他們請教長壽經和婚姻經。

尋百歲夫妻, 到世外桃源

7月21日, 離開喀什, 乘飛機趕往甘肅蘭州。 第二日一早,

又駕車行駛400多公里, 趕往平涼。 經6小時的跋涉, 終于抵達平涼市區。 然而, 老人所在的涇川縣荔堡鎮, 距此還有120多公里, 休息片刻后, 我們繼續趕路。

荔堡鎮海拔1270米, 位于一個帶狀塬面上, 通俗地說就是高山頂上的一塊平坦地區。 到達山頂后, 視野豁然開朗, 一幅田園風光映入眼簾。 小路兩邊都是磚瓦房, 每家每戶都是鐵門, 十分氣派, 三五成群的老人坐在門前嘮家常。 周圍是農田, 玉米已抽穗, 又大又圓的西瓜躺在地里, 我們一行人紛紛感慨:“這里簡直是個世外桃源啊!”

車子停在一條土路前, 由于路窄, 大家只能步行。 下車后感覺格外涼爽, 20℃的氣溫, 讓人覺得不像夏天。 荔堡鎮副鎮長呂軍明說:“平涼嘛, 就是涼快!”穿過一條小路,

我們終于到達目的地。

農家小院透著勤儉

不夸張地說, 老兩口的家比其他民居看上去更氣派。 家門兩側的空地上, 堆著兩個高高的草垛, 一棵高大的核桃樹在大門左前方, 枝葉繁茂。 門臉用瓷磚鑲嵌, 上面寫著“鴻福家園”四個大字。

走進小院, 一個扇形“大花壇”正對門口。 里面除了三四棵月季外, 其他都是果蔬, 有黃瓜、西紅柿、葡萄等, 花壇兩側有兩棵柿子樹、一棵銀杏。 6間大瓦房圍繞花壇左右, 院子一角還蓋了牛圈和雞棚, 養了10只雞和4頭牛, 打掃得很干凈。 整個小院都透著勤勞和淳樸。

見客人來了, 老兩口53歲的小兒子杜斌文從屋里走了出來, 把我們迎進正房。 大電視、皮沙發、地板磚, 房間布置得如城市家庭。 聊天中, 杜斌文告訴,

近日來老母親感冒了, 身體狀況不太好, 起床都困難, 每天躺在屋里, 老父親一直守在她身邊。

隨杜斌文來到廂房探望。 輕輕掀開門簾, 只見陳根娥蓋著被子躺在床上, 手里攥著一塊手絹, 不時擦擦鼻子和眼角。 杜繼儒盤腿坐在墻角, 靜靜陪著老伴。 這便是老兩口最為平常、安靜的二人世界。

見進屋, 陳根娥拍拍床邊, 示意坐下, 而杜繼儒起身穿鞋, 迎接我們。 第一眼看上去, 陳根娥的身體狀況的確沒有丈夫結實, 老人身體消瘦, 臉色發黃, 說話無力。 而杜繼儒身板硬朗, 行動自如, 聲如洪鐘。 貼著老人耳邊問候:“奶奶, 您身體好些了嗎?”陳根娥回答:“沒啥大事, 過幾天就好了!”

走過苦難就是幸福

杜繼儒和陳根娥祖籍均為荔堡鎮, 但婚前兩人并不認識。

經同村媒婆介紹, 走到一起。 “那時根娥有雙大眼睛”, “繼儒年輕時身高馬大”, 時至今日, 兩人都對年輕時的對方記憶深刻。

杜繼儒小時候上過私塾, 便在村里當會計, 拿點微薄工資, 業余時間幫家里務農。 陳根娥專心持家, 除了照顧一家老小, 就在地里干農活。

婚后, 杜繼儒和陳根娥一共生育6個孩子, 由于負擔很重, 加上杜繼儒哥哥膝下無子, 二人便將一兒一女過繼給對方, 留下四子在身邊。 為拉扯孩子們長大, 兩口子沒少受苦。

讓杜斌文記憶猶新的是, 家里沒有牲口, 母親只能手推石磨, 手上的老繭越來越多, 而父親一年到頭都穿一雙布鞋, 即使露著腳趾, 還湊合穿。 “他們在最艱苦的歲月, 想盡一切辦法克服困難,

偶爾鬧別扭, 也是互相忍讓和尊重。 生活條件改善后, 兩人的感情更加穩固。 ”杜斌文說。

百歲夫妻的長壽經

讓杜斌文欣慰的是, 父母的身體一直比較硬朗, 除了耳背, 沒啥大毛病。 “近3年來, 老母親行動不便, 但醫生說, 這屬于自然衰老, 沒有大礙。 老兩口的血壓、血糖、血脂、心臟功能等都很標準。 ”夫妻長壽是否有秘訣呢?《生命時報》根據第一手采訪材料, 試圖總結背后的原因。

什么都吃, 素食為主。 老兩口從不挑食, 什么都吃, 但常年以素食為主, 肉類很少吃。 小米、玉米等雜糧, 老人吃了一輩子, 是他們的最愛。 此外, 只吃自家種的蘿卜、白菜、土豆, 很少從外買菜。

飯量穩定, 規律飲食。 多年來, 不管吃什么, 老兩口的飯量一直比較穩定, 從不饑一頓飽一頓,

三餐一般都是一碗飯或一個饃, 再搭配一小碟菜。

熱愛勞動, 不愛閑著。 “現在講究運動, 但過去沒人講究。 農活就是運動, 堅持勞動就是堅持運動。 ”杜斌文說, 父母常年務農, 春耕秋收, 從沒閑著。 沒生病前, 陳根娥一人就能把老兩口的衣服洗完, 沒事時坐在床上繡鞋墊。 直到現在, 杜繼儒還會隔三差五地給花壇除草、修鞋釘鞋、編籠子等, 充分發揮余熱。 老人修鞋時聚精會神, 一雙大手拿起細小的鐵釘, 特別穩當, 動作嫻熟, 不一會就能把鞋釘好。

喜歡閱讀, 傳播知識。 閱讀是杜繼儒終生的愛好, 看完后還不忘給鄉親們講講, 潛移默化中傳播了不少知識。 老人認為, 這樣能給大腦及時“充電”。

為人厚道, 積德行善。 “老人什么事都是帶頭干!”杜斌文回憶說, 鎮上不管何處修路,父親都會義務參加,主動出力,從不推辭。以至于后來,村里逐漸形成村民自修公路的傳統。而母親的最大特點就是厚道,即使自己過得很困難,仍會節衣縮食,幫助別人。村里老人說,老兩口長壽就是因為積了不少恩德。

相互照顧,體貼入微。老兩口十分恩愛,樂于照顧彼此。陳根娥身體健康的時候,更多地照顧丈夫,料理一日三餐,為他量身裁衣,給他洗衣裳……如今,換為杜繼儒照顧妻子,每天幫老伴穿衣脫衣、盛飯倒水、按時服藥、更換尿布,生活細節都由他親自打理。

條件改善,享受福利。杜斌文說,老人長壽離不開生活條件的改善。現在二老享受國家對老年人的優惠政策,一個是給高齡老人的生活補助,每位老人每年1000元;另一個是養老補貼,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60元。村里的醫療條件也比過去強得多,看病享受農合報銷,頭疼腦熱都能在村里就醫。

來世還做百歲夫妻

即使生活艱難、農耕忙碌,杜繼儒和陳根娥卻沒忽視對子女的教育。“遵紀守法,踏實做事;與人為善,和諧相處”,是老兩口每天都要督促子女牢記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兒女們也很爭氣,讓老人特別自豪和滿足。四個孩子中,老大成為國家干部,老二、老三雖在家務農,日子也過得紅火;小兒子為了方便照顧父母,留在家鄉中學執教,從一名普通老師做起,現已成為副校長。

苦盡甘來,如今,杜繼儒和陳根娥已有孫輩10人,重孫輩7人。為善、盡孝的傳統在晚輩中不斷傳承。孩子們都會經常回家看望老兩口,好吃的、好玩的、新衣裳統統拿回家,用自己的方式盡孝。過繼出去的孩子由于住得很近,也會常來探望。

采訪尾聲,趴在杜繼儒耳邊問道:“如果有下輩子,您還娶不娶陳根娥?”老人哈哈笑了幾聲,說道:“這輩子我倆還沒過夠,下輩子還要再做百歲夫妻,一起過更舒服的日子!” 鎮上不管何處修路,父親都會義務參加,主動出力,從不推辭。以至于后來,村里逐漸形成村民自修公路的傳統。而母親的最大特點就是厚道,即使自己過得很困難,仍會節衣縮食,幫助別人。村里老人說,老兩口長壽就是因為積了不少恩德。

相互照顧,體貼入微。老兩口十分恩愛,樂于照顧彼此。陳根娥身體健康的時候,更多地照顧丈夫,料理一日三餐,為他量身裁衣,給他洗衣裳……如今,換為杜繼儒照顧妻子,每天幫老伴穿衣脫衣、盛飯倒水、按時服藥、更換尿布,生活細節都由他親自打理。

條件改善,享受福利。杜斌文說,老人長壽離不開生活條件的改善。現在二老享受國家對老年人的優惠政策,一個是給高齡老人的生活補助,每位老人每年1000元;另一個是養老補貼,6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月60元。村里的醫療條件也比過去強得多,看病享受農合報銷,頭疼腦熱都能在村里就醫。

來世還做百歲夫妻

即使生活艱難、農耕忙碌,杜繼儒和陳根娥卻沒忽視對子女的教育。“遵紀守法,踏實做事;與人為善,和諧相處”,是老兩口每天都要督促子女牢記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兒女們也很爭氣,讓老人特別自豪和滿足。四個孩子中,老大成為國家干部,老二、老三雖在家務農,日子也過得紅火;小兒子為了方便照顧父母,留在家鄉中學執教,從一名普通老師做起,現已成為副校長。

苦盡甘來,如今,杜繼儒和陳根娥已有孫輩10人,重孫輩7人。為善、盡孝的傳統在晚輩中不斷傳承。孩子們都會經常回家看望老兩口,好吃的、好玩的、新衣裳統統拿回家,用自己的方式盡孝。過繼出去的孩子由于住得很近,也會常來探望。

采訪尾聲,趴在杜繼儒耳邊問道:“如果有下輩子,您還娶不娶陳根娥?”老人哈哈笑了幾聲,說道:“這輩子我倆還沒過夠,下輩子還要再做百歲夫妻,一起過更舒服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