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駝背”只愛青少年? 三歲娃也會脊柱側彎

廣州日報訊(全媒體記者任珊珊、王婧通訊員李紹斌、彭福祥)擔心孩子“高低肩”、駝背, 學業緊張難請假看病?拍張背部照片或把孩子的X光片上傳到一個微信公眾號, 就能得到專業醫生的初步診斷。 記者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獲悉, 為了解決脊柱側彎門診“一診難求”的難題, 該院脊柱側彎中心推出“新苗脊柱門診”微信公眾號, 患者可線上享受諮詢、複診、預約等多項服務。 這也是國內首個脊柱側彎網路門診。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脊柱側彎中心主任楊軍林教授提醒, 脊柱側彎通俗來講就是脊柱長“歪了”。

10~15歲青少年的脊柱側彎患病率高達5.4%, 且發病隱蔽, 早期無明顯症狀, 易被忽略而失去治療的“黃金三年”。 值得警惕的是, 近年來, 中山一院脊柱側彎團隊發現, 脊柱側彎也出現在學齡前兒童的身上, 家長應提高警惕。

3歲兒脊柱側彎27度

早發現可保守治療

“誰能想到孩子才三歲就得了脊柱側彎?”在廣東省新苗脊柱側彎預防中心, 帶著7歲兒子前來進行支具調整的陳先生一見到記者就如此感慨。 “我兒子支具戴了三年多了, 現在脊柱側彎沒再發展。 ”原來, 陳先生的兒子在幼稚園體檢時被初步懷疑患有脊柱側彎, 去醫院檢查後確診為早發性脊柱側彎, 且側彎27度, 醫生建議進行手術, 後來輾轉來到中山一院脊柱側彎中心。

楊軍林團隊經準確評估後, 認為孩子年紀小, 可以進行支具佩戴保守治療。

楊軍林表示, 儘管脊柱側彎的主力軍是中小學生, 但幼兒家長同樣也不能掉以輕心。 早發性脊柱側彎絕大多數不需要進行手術, 通過形體訓練、支具治療、強化康復等保守治療方式即可矯正。

五年普查新變化:

重度患兒變少了

楊軍林指出, 脊柱側彎多發生於10~15歲青少年人群, 其發病原因當前仍無定論。 因為發病極其隱蔽, 早期沒有明顯症狀, 往往很容易被忽略。 “這個階段的患兒處於發育高峰期, 就像小樹苗一樣, 側彎進展很容易加重, 但是很多家長忽視了。 ”楊軍林提醒:“一定要早干預、早發現、早治療, 不要錯過脊柱側彎治療的‘黃金治療窗’。 ”

從2013年開始,

楊軍林率領團隊對廣東省內廣州、深圳、珠海、汕頭等試點城市部分學校的37萬中學生, 進行脊柱側彎公益篩查。 2015年以來, 該團隊又對廣州、中山市的40余萬中小學生進行為期三年的“地毯式”脊柱側彎普查。 去年成立了廣東省新苗脊柱側彎預防中心, 承擔廣東省內的中小學生脊柱側彎普查及脊柱側彎學生複診、保守治療工作。 近五年的追蹤顯示, 新發現的重度側彎的孩子越來越少, 需要手術的孩子也更少。

脊柱側彎超過40度

不一定非要動刀

國外學者多主張, 40~60度的脊柱側彎, 需要做手術將孩子“扶正”。 脊柱側彎手術因創傷大、風險高, 被稱為“皇冠手術”。 然而, 多年來完成過諸多高難度“皇冠手術”的楊軍林卻認為, 如果早干預、早治療,

早發性脊柱側彎患者並不需要動刀, 甚至40~60度的脊柱側彎患者也可通過保守治療達到手術同樣的效果。

記者獲悉, 目前有超過200例40~60度脊柱側彎患者正在中山一院脊柱側彎中心接受保守治療, 其中十多例已摘下支具。 “摘下支具後, 我們還會進行兩三年的隨訪, 如果沒有繼續增加, 才算終止治療。 ”

楊軍林提醒, 有些機構自稱可以半年一年治癒脊柱側彎, 多是拿短期的治療效果來說。 “這樣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青少年患者還在成長, 側彎角度還可能繼續增長。 ”楊軍林表示, 治療有效的“金標準”有兩個, 即矯正效果和脊柱側彎不再增長。

支具調整

並非一勞永逸

梁女士的女兒讀初一, 已經佩戴支具治療半年多, 此前在學校篩查時發現有脊柱側彎。

一向謹慎的她未敢耽誤就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 一查發現脊柱有兩處彎曲, 一處28度, 一處32度。 “昨天帶著孩子來調整支具, 回去戴了一天感覺左側有點緊, 今天我就自己帶著支具再來調整調整。 ”

新苗脊柱側彎預防中心副主任劉英表示, 佩戴支具不能“一勞永逸”。 由於孩子處於生長發育期, 佩戴支具以後要根據自身發育情況和佩戴時間, 定期到醫院進行有針對性地調整, 主要是糾正角度和力度, 控制增長速度。

楊軍林提醒, 平時不方便請假的家長和孩子, 可以先通過“新苗脊柱門診”微信公眾號, 線上諮詢、複診、預約。 “來醫院就診之前, 家長可提前對孩子進行自查。 ”楊軍林建議家長採取“三步自查法”:第一步,

站好之後看左右肩膀是否一樣高;第二步, 腰部是否一側凹一側凸;第三步, 彎腰時兩側肩胛骨是否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