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示皮膚有外傷不宜泡溫泉
●冷熱交替刺激心臟
冬天, 泡溫泉成了不少人放鬆休閒的一個好去處。 泡溫泉對身體有諸多好處, 但也有諸多講究。
溫泉按其溫度分為冷泉(水溫在25攝氏度以下)、微溫泉(水溫在26攝氏度到33攝氏度之間)、溫泉(也就是最常見的溫泉, 水溫在34攝氏度到38攝氏度之間)、熱溫泉(水溫在38攝氏度到42攝氏度之間)、高熱溫泉(水溫在43攝氏度以上)五種。
很多人在泡溫泉後感覺很熱, 因此就穿著泳衣走來走去, 或是直接從溫度比較高的溫泉轉移到水溫比較低的溫泉。 專家提醒, 這些做法都不利於健康。 人在泡溫泉 時全身的汗孔張開,
專家還表示, 如果有皮膚外傷, 或是發生了皮膚過敏、皮炎, 都不能泡溫泉, 否則會加速皮膚水分的蒸發, 破壞皮膚保護層, 使症狀進一步惡化。 而發燒的、有急性炎症的(如感冒、嗓子疼等)人, 也都不宜泡溫泉。
此外, 還要注意不能餓著肚子泡溫泉, 但也不能吃得太飽之後去泡溫泉, 否則都可能出現頭暈、噁心、疲倦等情況。 而熬夜後感覺疲憊、過於興奮或生氣, 也都不宜泡溫泉。 泡溫泉雖然愜意, 但不能過於頻繁, 一般來說, 兩次中間要隔上3~7天。
●“對症對體質”選姿勢
泡溫泉不只是泡泡那麼簡單,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選擇不同的姿勢很重要。 一般來說, 分為臥式、坐式和足浴。
據介紹, 臥式浸浴即泡溫泉者仰臥水中, 頭頸部和前胸部露出水面, 其他部位浸入水中, 可減少浸浴時對胸部的壓力, 減輕心肺負荷, 適用體質較弱者。
坐式浸浴是泡溫泉者坐在水中, 僅下腰部、臀部、大腿根部、陰部浸入熱水中, 可以改善盆腔和陰部血液迴圈, 產生消炎止痛作用, 同時還有鎮靜、催眠作用, 適用於有慢性盆腔炎、前列腺炎、便秘、痔瘡、脫肛、婦女月經不調、痛經、下肢風濕關節痛等的人。
足浴則只需把雙腳及踝關節浸入溫水中, 有“引血下行”的作用, 可以減輕高血壓患者腦部充血的現象, 適用於有高血壓、失眠、月經過少以及足部風濕疼痛等的人。
●慢性病患者泡溫泉別超半小時
雖然泡溫泉對身體有諸多好處, 但專家提醒, 泡溫泉也要有“度”。
醫生提醒, 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的人以及老人, 泡溫泉就要悠著點了, 最好只選擇水溫在34攝氏度~37攝氏度之間的溫泉, 每次泡溫泉的時間 最好別超過15分鐘, 總的時間最好別超過30分鐘。 否則由於泡溫泉時心跳加快, 血壓升高, 心臟負荷加重, 可能會對身體不利。
此外, 泡溫泉時還要隨時觀察身體狀況, 一旦出現心跳加速(如每分鐘心跳超過140次), 或是感覺頭暈、心慌, 最好趕緊從溫泉裡出來。 其實, 最好的泡溫泉尺度就是身體微微出汗, 如果出汗比較多甚至大汗淋漓, 就說明泡“過頭”了。
小貼士
1.皮膚乾燥的老人泡溫泉時間不宜太久。
2.下水前要先適應水溫, 從低水溫逐漸過渡到高水溫, 給血管逐漸擴張的時間。
3.泡溫泉後要喝水補充水分。
4.不要長時間泡得過深, 要及時讓身體胸部以上露出水面或出水去休息。
5.泡溫泉時可適時用冷毛巾擦臉。
6.有人認為把溫泉裡的成分留在皮膚上對身體有好處, 其實不然。 如果泡過硫黃或堿分濃度高的溫泉不沖乾淨或擦乾身體, 水分蒸發後留在皮膚上的濃度可能會增加數十倍, 對皮膚的刺激很大, 因此泡溫泉後要再沖一次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