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艾】胃腸痙攣都走開
生活中由於快的生活節奏和飲食規率, 很多人都有腸胃的方面的疾病, 但是反反復複醫治也不見得好, 下面小編給大家推薦一款中醫裡面的艾灸, 希望能幫助到您。
胃腸痙攣(胃炎、胃潰瘍)
艾灸取穴:中脘穴、天樞穴、關元穴、阿是穴
艾餅選擇:建議土行艾餅
症狀分析
腸胃痙攣是由於胃腸平滑肌突發的一陣陣強烈收縮而引起的上腹部或全腹部的疼痛, 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症。 本病以突發性的陣發性的胃痛、腹痛, 發作間隙缺乏異常體征為特點。 局部受涼、飲食不節(或不潔)、暴飲暴食、時候劇烈運動為誘因。
胃腸痙攣屬於中醫學中“胃痛”、“腹痛”的範疇。 本病多由飲食積滯、寒積腸胃致胃腸經絡失養, 胃腸氣機阻滯, 胃腸之腑失其和降, 不通則痛。
艾灸取穴方案
1.中脘穴
【功效】和胃健脾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在肚臍正上方4寸處。 取穴時, 採用仰臥的姿勢, 胸骨下端和肚臍連接線中點即為此穴。
2.天樞穴
【功效】調理肝脾, 排寒氣, 疏通大腸腑氣, 使得津生而便通。
天樞穴位於肚臍左右旁開2寸(3橫指寬)處, 左右各一穴
3.關元穴
【功效】扶正固本, 培元補虛。
關元穴位于肚臍正下方3寸(4橫指寬)處。
4.阿是穴
痛點即是阿是穴。
辯證施灸
症狀一:
*飲食積滯型 脘腹部疼痛如刀絞、拒按, 伴噁心嘔吐。 噯腐吞酸、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舌苔白膩, 脈弦緊。
加灸:建裡、胃俞
建裡
【功效】調健脾胃、消積化滯
在上腹部, 前正中線上, 在臍中上3寸。
胃俞穴
【功效】外散胃腑之熱
胃俞穴位於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1.5寸處, 左右各有一穴。 取穴時, 將兩臂伸直緊貼身體, 兩肘尖連線與脊椎中線的交點就是第11胸椎, 向下數一節, 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就是胃俞穴。
症狀二:
*寒客胃腸型 胃脘疼痛如針刺如刀絞, 腹皮攣急, 喜溫喜按, 面色蒼白, 汗出肢冷;舌苔白, 脈緊滑。
加灸:內庭、合穀
內庭
【功效】清胃熱, 化積滯
在足背當第2、3蹠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合穀穴
【功效】鎮靜安神, 通絡活血, 調氣鎮痛
合谷穴位於手背虎口, 在第1掌骨與第2掌骨間的凹陷處, 左右手各有一穴。
以上穴位, 使用艾益生艾灸儀施灸, 建議1天1次, 每次2~3個穴位, 每穴灸30~40分鐘, 10天為1個療程【時間充足又有需要的情況下, 可以多灸幾個穴位, 具體多長時間還需根據自身身體狀況進行自我調節】
“艾”心小貼士
1.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進食要有規律, 避免暴飲暴食, 忌油膩, 飽後不宜劇烈運動。
2.由胃腸嚴重梗阻、癌腫引起的胃腸痙攣, 應高度重視原發病的治療。
3.食療方:姜糖蘇葉飲。 生薑5克(切絲)、蘇葉3克、山藥6克, 裝入茶杯內, 開水沖泡, 浸泡10分鐘後, 加入紅糖攪勻趁熱服用。 有發汗解表、祛寒健胃作用, 可治寒客胃腸型胃腸痙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