薔薇葉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拼音名】Qiánɡ Wēi Yè
【英文名】Leaf of Japanese Rose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多花薔薇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osa multiflora Thunb.
採收和儲藏:夏、秋采葉, 曬乾。
【原形態】野薔薇 攀援灌木, 小枝有短、粗稍彎曲皮刺。 小葉5-9, 近花序的小葉有時3, 連葉柄長5-10cm;托葉篦齒狀, 大部貼生於葉柄;小葉片倒卵形, 長圓形或卵形, 長1.5-5cm, 寬0.8-2.8cm, 先端急尖或圓鈍, 基部近圓形或楔形, 邊緣有鋸齒, 上面無毛, 下面有柔毛, 小葉柄和軸有散生腺毛。 花兩性;多, 朵簇排成圓錐狀花序, 花直徑1.5-2cm;萼片5, 披針形, 有時中部具2個線形裂片;花瓣5, 白色, 寬倒卵形, 先端微凹, 基部楔形;雄蕊多數;花柱結合成束。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路旁、田邊或丘陵地的灌木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山東、江蘇、河南等地。
【化學成份】葉含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 木麻黃鞣亭(casuarictin)。
【性味】甘;涼
【歸經】脾經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 主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研末調敷;或鮮用搗敷。
【附方】①治下疳瘡: 黃薔薇葉不拘多少, 焙乾為極細末, 洗淨敷上。 (《攝生眾妙方》)②治癰疽膿成不潰: 薔薇葉, 曬乾研末, 蜂蜜和醋調敷, 露出瘡頂, 自潰。 〔《江西中醫藥》(12):59, 1957〕
【各家論述】《南寧市藥物志》:搗爛外敷, 生肌收口。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