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何有“對癥治療”之說
導語:我們常常會有在網上或者不是當面請教專家一些問題。我們也會經常看到或者聽到一些日常的小偏方或者遇到一些小疾病。而中醫間就“望聞問切”。任何的病癥都需要對癥治療,因為各人體質不同,情況不同,方法自然不同。而很多人會問,為什么會有對“證”治療這么一說呢?
中藥之治療主要在對“證”下藥。中國醫學所謂“證”,以表里(病位)、熱寒(病性)、實虛(病勢)分類為最基本。中藥治療之診斷不像現代醫學那樣賦予病名,而是以“證”來治病,即隨“證”治療。中國醫學之診斷即醫師利用望、聞、問、切四診行之,并轉之脈證、腹證、舌證而加以綜合之參考,證狀以病位論分表里,以病性論分熱寒,以病勢論分實虛。因此,傳統中醫沒有“胃癌”而僅有“膈噎”之名,糖尿病則統稱“消渴證”,扁桃腺炎即“喉痹”。而中醫所謂之“臟躁”為歇斯底里(hysteria),“歷節風”為多發性關節炎,“驚風”為腦膜炎等病之總稱。
何謂“證”?此乃于方劑之末尾加個“證”,例如葛根湯證,即指葛根湯能治愈之證。而現在醫學則以征候加以分類,例如經診斷有胃潰瘍征候,即屬胃潰瘍。
中國醫學是“形而上”且具“哲學”內涵之醫學。陰陽系指疾病之類別。在古代,宇宙萬物均能以“能與質”言之,而萬事萬物均有正反兩面之相對性。簡言之,人體內之有形物質為陰,而能量、機能為陽,中國醫學謂陰陽平衡失調即產生疾病,并將病癥分為陰證與陽證。
陽證病之癥狀屬活動性、發揚性的,易呈現于外部。例如感冒時脈浮數、發燒、頭痛、身痛、口干、強咳嗽,即屬生理機能異常亢進或異常興奮的癥狀或心臟機能興奮。一般八綱中之表證、熱證、實證均屬陽證。陰證病之癥狀為較靜、沉降性的,易呈現于內部。例如老人的虛弱,幼兒之感冒,沒有氣力、臉色蒼白、嗜睡、發熱(不是屬高熱),脈沉緩遲、沒有激烈之咳嗽,一見其癥狀屬于較輕,像此種陰證與陽證相較,其治療則較困難。一般陰證屬于生理機能之異常衰退或異常萎縮的癥狀。
中藥治療陰陽證之區別:陽證常使用發汗劑、解熱劑或瀉下劑;而陰證則用溫補之方式。因此同樣是感冒,陽、陰之治療法完全不同。
虛實和陰陽相同,乃指人體抵抗力之強弱與病邪之盛衰。換言之,乃人體內之正氣與病邪間斗爭之表現。虛證者,人體之正氣不足,抵抗力減弱;實證者,乃病之邪氣旺盛,邪氣與正氣爭斗劇烈。總之,病人體質強,病變屬于亢進之狀態者為實證;病人體質弱,機能衰弱者屬虛證。虛實是相對的,亦會互相轉化。例如某種長期病,整個病變會很復雜,常常因病邪留滯,致使正氣損傷而由原本之實證轉為虛證,虛證之患者會正氣不足,抗病毒能力減退,生理機能減退,臉色蒼白,精神不足,易疲勞,心悸,呼吸困難急迫,自汗盜汗,脈虛,無力。相反的,實證之患者身體強壯,抵抗力強,生理機能亢進,內臟有積熱,易煩躁,大便干燥,小便黃赤。
表與里乃指疾病之內外、病勢之深淺和病狀之輕重。表證屬病勢較輕,里證屬病勢較重。表里是相對的,互相有密切的關系,亦會互相轉變,同時呈現寒、熱、虛、實的錯綜現象。
表證乃六淫(風邪、火邪、燥邪、濕邪、暑邪、寒邪)侵入人體,僅犯及皮膚或經絡,例如,由口鼻侵入肺,引起惡寒、發熱、身痛、鼻塞等癥。表證分表寒、表熱、表虛、表實。表證一般為感冒、流行性感冒及各種急性傳染病之初期。里證乃六淫或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等為病因而影響到臟腑、血脈或骨髓,例如,外感病由表邪轉入里至臟腑會有高熱、煩躁、口渴、腹脹、腹痛、便秘、小便紅赤,多屬急性、熱病之中期。另內臟之病變像肝病引起之脅痛等里證,尚有里寒、里熱、里實、里虛之別。
八綱中病性之分類,寒及熱乃人體抵抗疾病所產生之一種現象。古云“陰盛則寒”、“陽盛則熱”,疾病寒、熱之辨別在中藥治療上具有重大意義,即寒證以熱性藥物治療,熱證以寒性藥物治療。
寒證乃因寒邪產生之病癥,或陽氣衰弱,即身體機能及代謝活動衰退,抵抗力減弱,例如體溫不足、腹冷、精神萎縮、下痢、小便色白等多屬慢性或機能減退之疾病。熱證為陽氣亢盛,所呈現一系列熱之征候,例如身熱、煩躁、面紅耳赤、不畏寒、惡熱、口干、喜食冷飲、小便紅赤、便秘等,多屬感染性疾病或身體機能代謝活動過度亢進。
中藥之治療務須先診察病象,推定形成病象之種種因子才能采取治療的方法。而每個人雖同樣患感冒,卻因病性、病位、病勢之差異所用之治療藥物不盡相同,這是與現代醫學治療最大之差異,必須十分謹慎,方能對“證”下藥。
總結:“對癥治療”總的來說從字面上來說就是,找準癥狀,準確的判斷病因,并且對癥下藥,方能有好的效果。自然生活的也不要盲目的用藥。很多藥物還是要在醫生指導下才能服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