樝子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
出自《本草經集注》;1.《雷公炮炙論》:和圓子, 色微黃, 蒂核粗, 子小圓。
2.孟詵:樝子, 與木瓜功稍等, 余無有益人處, 江外常為果食。
3.《本草拾遺》:樝子, 小於榅桲而相似, 北土無之, 中都有。
4.《綱目》:木瓜酸香而性脆, 木桃酢澀而多渣, 故謂之樝。 《雷公炮炙論》和圓子即此也。 樝子乃木瓜之酢澀者, 小於木瓜, 色微黃, 蒂核皆粗, 核中之子小圓也。 按王禎《農書》雲, 樝似小梨, 西川唐鄧間多
【拼音名】Zhā Zǐ
【英文名】Japanese Floweringquince
【別名】和圓子、樝、西南木瓜、木挑、狹葉木瓜、木瓜海棠。
【來源】
藥材基源:為薔薇科植物毛葉木瓜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haenomeles cathayensis(Hemsl.) Schneid.[Pyrus cathayensis Hemsl.;Chaenomeles lagenaria(Loisel.) Koidz.var. cathayensis(Hemsl.) Rehd.;C.lagenaria var.(Loisel.)Koidz.wilsonii Rehd.]
採收和儲藏:9-10月採摘成熟的果實。
【原形態】毛葉木瓜 落葉灌木至小喬木, 高達2-6m。 枝條直立, 具短枝刺;小枝圓柱形, 微屈曲, 無毛, 紫褐色, 有疏生淺棕色皮孔, 單葉, 互生;葉柄, 長約1cm, 有毛或無毛;葉片橢圓形、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 長5-11cm, 寬2-4cm, 先端急尖或漸尖, 基部楔形至闊楔形, 邊緣有芒狀細尖鋸齒, 幼時上面無毛, 下面密被褐色絨毛, 以後脫落近無毛。 花先開放, 2-3朵簇生於二年生枝上, 花梗短粗或近於無梗;花直徑2-4cm;萼筒鐘狀, 萼片直立;花瓣倒卵形或近圓形, 長10-15mm, 寬8-15mm, 淡紅色或白色;雄蕊45-50, 長約花瓣之半;花柱5, 基部合生, 下半部被柔毛或綿毛, 柱頭頭狀。 梨果卵球形或近圓柱形, 先端有突起, 長8-12cm, 直徑6-7cm, 黃色有紅暈, 芳香。 花期3-5月, 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900-2500m的山坡、林邊、道旁。
資源分佈:分佈西南及陝西、甘肅、江西、福建、湖北、廣西等地。
【性狀】1.果實卵球形或近圓柱形, 長6-10cm, 直徑5-6cm, 多縱剖為2-4瓣。 表面棕色至棕黑色, 有多數不規則皺紋。 果肉較薄, 厚約0.5cm, 棕紅色。 中央凹陷, 每室有種子20-30粒, 多數脫落, 紅棕色, 扁平三角形。 氣微, 味酸澀。
【性味】酸澀;平
【歸經】脾;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和胃化濕, 舒筋活絡。 主嘔吐腹瀉, 腰膝酸痛, 腳氣腫痛, 腓腸肌痙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5-10g。
【注意】
1.《雷公炮炙論》:傷人氣。
2.孟詵:損齒及筋, 不可食。
【各家論述】
1.《本草經集注》:斷痢。
2.孟詵:主霍亂轉筋, 煮汁食之。
3.《本草拾遺》:去噁心酸咽, 止酒痰黃水。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