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悠久的針灸保健防病歷史

預防疾病、增進健康是中醫學的重要思想內容之一。 公元前八至七世紀的《易經》中就已提到“君子以思患而豫(預)防之”, 這是“預防”二個字最早出現在古 籍中。 此后, 在西漢成書的《淮南子》更明確指出:“良醫者, 常治無痛之病, 故無病”。 表明古人已認識到預防疾病是趨吉避兇、保健延年的一種主要手段。 現 代, 隨著物質文明的提高, 科學技術和社會思想的進步, 預防醫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防止疾病發生、增進身體健康、提高工作能力、延長人類壽命的學科。 它正在對 整個醫學科學和人類生命素質產生著極其深刻的影響。

中醫學的預防保健思想和的積累的豐富經驗, 不僅受到了海內外預防工作者的極大關注, 而且正在不斷取得進 展。

針灸保健防病是中醫預防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份, 在我國也有二千余年歷史。 特別是從20世紀中葉起, 我國的針灸工作者更廣泛應用針灸于各科預防。 而近 三十年來, 應用針灸進行保健, 可以說是風靡全球。 總結古今醫家這方面經驗, 揭示針灸保健防病的規律, 對促進針灸預防學的形成, 豐富現代預防學的內容, 造福 全人類, 都將功德無量。 古代概況 最早記載針灸預防的古籍文獻, 是《黃帝內經》。 它既提出了針灸防病的思想“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 刺其未盛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
不治已病, 此之謂 也”。 (《靈樞?逆順篇》)。 意思是說, 凡是良醫總是在疾病未發生之前, 或者在發病的早期就進行針刺, 所以良醫重視預防疾病的程度要勝過治療疾病;又強調 針灸有保健強身的作用:“是故刺法全神養真之旨, 亦法有修真之道, 非治疾也”。 (《素問?刺法論》)。 在一些篇章中, 載述了具體預防的方法, 如救治五臟急 性熱病, 該病在未發之時, 往往于面部不同部位先顯露赤色, 故需“病雖未發, 見赤色者刺之, 名曰治未病。 ”(《素問?刺熱篇》)。 另如治瘧疾, 也指出應在未 發之前針刺。 因此, 從某種程度上說, 《內經》奠定了針灸防病保健的理論基礎。 東漢時期, 張仲景繼承了《內經》的治未病思想。 他雖然重在藥物辨治, 但也涉及到針灸預防。 《金匱要略》首篇就開宗明義指出:“若人能養慎,
不令邪風干忤經 絡;適中經絡, 未流傳臟腑, 即醫治之。 四肢纔覺重滯, 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 勿令九竅閉塞。 ”(《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第一》)。 著重強調平時注意保健 防病, 一旦病邪侵入也應在早期防治。 #p#副標題#e# 晉唐之際, 偏重灸法。 這一時期針灸保健防病得到較大發展, 特別是艾灸廣泛地用于預防, 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其重點在于預防各種急重之癥, 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一、強調未雨綢繆。 一種是通過類似現代的空氣消毒法, 預防疾病傳染, 如《肘后備急方?卷二》提到“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 各一壯”, 以防瘴癘之疾。 雖然其實 際效果如何, 尚待驗證, 但這種設想則頗為難能可貴。 另一種是運用艾灸之法增強人的抵抗力,
達到預防目的。 如唐?孫思邈記載:“凡人吳蜀地游官, 體上常須三 兩處灸之, 勿令瘡暫差, 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 (《千金方?卷二十九》)。 進行預防時, 當時的醫家還注意到應因地制宜, 《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五》提 到:“河洛間土地多寒, 兒喜病痙, 其俗生兒三日, 喜逆灸以防之。 又灸頰以防噤。 ……江東地溫, 無此疾, 古方既傳有逆針灸之法, 今人不詳南北之殊, 便按方用 之, 多害于小兒”。 “逆針灸”一詞是指預防性針灸的意思, 也是在晉代提出的, 首見于《范汪方》。 二、重視防微杜漸。 早期積極救治, 也是預防內容之一。 當時醫家除主張平時預防外, 也注意在發病之初, 徵候顯露之前, 用針灸之法截斷病勢, 滅之于萌芽。
如 “癰疽初發如微, 人多不以為急, 此實奇患, 惟宜速治之, 治之不速, 病成難救”(《千金翼方?卷二十三》)。 及早防病, 不僅效果明顯, 預后亦佳, 《備急千金 要方?卷七》曾提到風毒一癥, “欲使人不成病者, 初覺即灸所處三、二十壯, 因此即愈, 不復發也”。 應該指出的是, 這一時期, 防病雖偏重艾灸, 但也提到針 刺, 或針灸藥結合。 以中風為例, 《備急千金要方》中既提到“惟風宜防耳, 針耳前動脈及風府神良”的刺法預防;又載述了”夫諸急卒病多是風, 初得輕微, 人所 不悟, 宜速與續命湯, 依腧穴灸之”的灸藥合用之法。 在針灸保健上, 雖然晉唐時期有關養生文獻較多, 但針灸方面的內容尚少。 《舊唐書》曾載柳公度年八十余步 履輕健, 其養生之術也是使用溫灸氣海穴法:“吾初無術,
但未嘗以元氣佐喜怒, 氣海常溫耳”。 《備急千金要方》提到灸膏肓穴可以達到保健增壽的效果:“此灸 訖, 令人陽氣康盛”。 《外臺秘要?卷三十九》還介紹灸三里穴預防老視眼, “凡人年三十以上, 若不灸三里, 令人氣上眼暗”, 從而推遲衰老。 #p#分頁標題#e# 宋代之后, 針灸保健防病特別在針灸保健上有顯著的進展, 其特點如下: 一、艾灸成為主要保健之法。 根據中醫理論, 灸法有溫陽散寒、助元固本之功, 加之灸物價廉易得, 灸法簡便可自行操作等, 這就使得艾灸普遍推廣, 成為延年益壽 的經濟有效的手段。 明?李梴在《醫學入門》中即提到:“凡一年四季, 各薰一次, 元氣堅固, 百病不生”, 從而“延年益壽”。 為了驗證針灸保健的實際臨床效 果, 一些醫家還作了親身試驗。如宋?王執中在《針灸資生經》中記述:“令人既本能不以元氣佐喜怒,若能時灸氣海使溫,亦其次也。予舊多病,常恐氣短,醫者 教灸氣海,氣遂不促,自是每歲須一、二次灸”。另如竇材,自五十歲后“常灸關元五百壯”,“遂得老年康健”(《扁鵲心書?卷上》)。在保健灸的操作上,出 現多種灸法,包括單純的艾灸(直接灸或隔物灸),薰灸法(類似現代艾條灸)等。還有一種鼠糞灸,《針灸資生經?卷三》:“舊傳,有人年老而顏如童子者,蓋 每歲以鼠糞灸臍中一壯故也。”保健灸的壯數,一般認為與年齡有關,如“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 百壯”(《扁鵲新書?卷上》)。亦有如上所述,每季一灸的,壯數則可少至一壯。保健灸的選穴上,以神闕、氣海、關元、足三里、膏肓等穴最為常用。 二、針灸防病之法日趨完備。仍以中風預防為例,隨著古代醫家對中風癥病因病機認識的逐步深入,預防之法亦有所改進。宋代王執中提出了:“灸絕骨、三里 等穴,凡遇春秋,常灸以泄氣,素有風人可保無虞”(《針灸資生經?卷四》)。元代的《衛生寶鑒》中,又據中臟和中腑之候的不同,分別提出預防之法:“凡覺 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乃已,此中腑之候,……病在左,則灸右,病右則灸左。凡覺心中憒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中臟之候,不問是風與氣,可連灸此七穴 (指百會、大椎、風池、肩井等等——著者)”。至明?楊繼洲,更進一步加以總結,他在《針灸大成?治癥總要》中首先指出要灸藥結合:“但未中風時,一兩月 前或三、四個月前,不時足脛上發痠重麻,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便宜急灸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后用生蔥、薄荷、桃柳葉煎湯淋洗”;其次,強調預防灸的 時機;“如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瘡為妙”;最后還要求注意飲食及生活起居等,使之達到更好的預防目的,否則,“但人不信此法,飲 食不節,色酒過度,卒忽中風”。灸絕骨、足三里預防中風的實際效果,通過現代醫家的驗證得到了肯定。 在這一時期,針灸保健防病的觀念已為越來越多醫家所接受。明代著名針灸家高武所言:“無病而先針灸曰逆,未至而迎之也”(《針灸聚英?卷三》),就是頗為生動的概括。 一些醫家還作了親身試驗。如宋?王執中在《針灸資生經》中記述:“令人既本能不以元氣佐喜怒,若能時灸氣海使溫,亦其次也。予舊多病,常恐氣短,醫者 教灸氣海,氣遂不促,自是每歲須一、二次灸”。另如竇材,自五十歲后“常灸關元五百壯”,“遂得老年康健”(《扁鵲心書?卷上》)。在保健灸的操作上,出 現多種灸法,包括單純的艾灸(直接灸或隔物灸),薰灸法(類似現代艾條灸)等。還有一種鼠糞灸,《針灸資生經?卷三》:“舊傳,有人年老而顏如童子者,蓋 每歲以鼠糞灸臍中一壯故也。”保健灸的壯數,一般認為與年齡有關,如“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 百壯”(《扁鵲新書?卷上》)。亦有如上所述,每季一灸的,壯數則可少至一壯。保健灸的選穴上,以神闕、氣海、關元、足三里、膏肓等穴最為常用。 二、針灸防病之法日趨完備。仍以中風預防為例,隨著古代醫家對中風癥病因病機認識的逐步深入,預防之法亦有所改進。宋代王執中提出了:“灸絕骨、三里 等穴,凡遇春秋,常灸以泄氣,素有風人可保無虞”(《針灸資生經?卷四》)。元代的《衛生寶鑒》中,又據中臟和中腑之候的不同,分別提出預防之法:“凡覺 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乃已,此中腑之候,……病在左,則灸右,病右則灸左。凡覺心中憒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中臟之候,不問是風與氣,可連灸此七穴 (指百會、大椎、風池、肩井等等——著者)”。至明?楊繼洲,更進一步加以總結,他在《針灸大成?治癥總要》中首先指出要灸藥結合:“但未中風時,一兩月 前或三、四個月前,不時足脛上發痠重麻,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便宜急灸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后用生蔥、薄荷、桃柳葉煎湯淋洗”;其次,強調預防灸的 時機;“如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瘡為妙”;最后還要求注意飲食及生活起居等,使之達到更好的預防目的,否則,“但人不信此法,飲 食不節,色酒過度,卒忽中風”。灸絕骨、足三里預防中風的實際效果,通過現代醫家的驗證得到了肯定。 在這一時期,針灸保健防病的觀念已為越來越多醫家所接受。明代著名針灸家高武所言:“無病而先針灸曰逆,未至而迎之也”(《針灸聚英?卷三》),就是頗為生動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