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你鍾情恐怖電影 他卻不敢
從民間口口相傳的鬼故事, 靈異事件, 到以描述鬼怪驚悚故事的文學作品。 有些人趨之若鶩, 有些人避之不及, 還有人既愛又恨欲罷不能。 究竟是什麼為恐怖作品提供了生命力?讓我們一起看一看恐怖作品背後的心理秘密。
從民間口口相傳的鬼故事, 靈異事件, 到以描述鬼怪驚悚故事的文學作品:比如聊齋志異, 盜墓筆記, 再到“死亡筆記”、生化危機、“暮光之城”, 小倩, 貞子, 鬼娃娃等, 對於這些恐怖故事、漫畫、小說、電影……有些人趨之若鶩, 有些人避之不及, 還有人既愛又恨欲罷不能。 想像中的恐怖作品在人們腦海裡活色生香, 魅力無窮。 究竟是什麼為恐怖作品提供了生命力?讓我們一起看一看恐怖作品背後的心理秘密。
恐怖故事有相似的關聯性
首先, 無論通過描述、懸疑還是場景設置的方法, 恐怖作品共同的特點就是製造緊張氣氛。 使得觀看者身體出現心跳加快,
其次, 恐怖作品與觀看者之間存在認知關聯, 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喜歡的恐怖題材也有所不同。 我們覺得日本的恐怖片比美國的更瘮人, 而外國人可能看見南瓜腦袋、吸血鬼覺得更驚悚。 而對於醫院、墓地、月黑風高的夜晚在絕大多數人認識當中都會引起害怕的感覺, 也是恐怖故事經常會發生的場景。 越相似越熟悉, 越能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
當然, 人們之所以能夠看下去恐怖電影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這些作品的虛擬性。 無論那種題材的恐怖故事都是在現實基礎上添加大量虛擬離奇的成分。
恐怖片對人心理層面的影響
激發好奇心
人對於未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 這是大腦中的7種基本情緒系統環路之一(其他6種分別為害怕、憤怒、恐慌、欲望、養育和遊戲)。 恐怖作品通過設置懸念不斷激發人們看下去的好奇心, 讓人一邊害怕還一邊想看。 同時恐怖內容的傳播方式通常不會像主流作品一樣大張旗鼓的宣傳, 反而在評級上多有限制, 從而更增添了神秘感, 勾起人們獵奇的心理。
一種宣洩情緒的方式
恐怖內容的產生其根本的心理基礎還是情緒的宣洩, 無論借助極端的手段還是超自然的力量,
追求“刺激”的快感
如前所述, 恐怖作品的緊張感會引發一些的生理喚起, 如心率增快、血壓升高、呼吸急促, 皮膚發麻等, 適度的生理喚起能夠讓注意力更集中, 大腦更有活力, 這種感覺有點像吃辣椒一樣, 有時也會“上癮”。
證明自己“勇敢”
很多人, 特別是青少年, 會認為不敢看恐怖作品就是膽小的表現, 希望通過觀看恐怖片證明“勇敢”, 以此得到同伴的認同, 變成一個自認為的“勇敢的人”。
關於恐怖作品專門研究不是很多, 直到現在, 人為什麼會主動選擇嚇唬自己還沒有系統科學的解釋。
這些人最好對恐怖內容說“不”
少年兒童:因為少年兒童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不完善, 不能很好的區分現實和想像, 與恐懼感相聯繫的內容又很難從腦中去除, 可能出現心理問題。 很多國家的採用電影分級制度, 限制少年兒童對某些題材的過多接觸。 某些題材可能需要成人陪同下才能觀看, 並且成人有義務對其進行正面的引導。
身體基礎狀況比較差或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恐怖場景會引起身體應激反應, 導致血壓升高, 血管收縮, 心率加快, 可能會引起心腦血管意外, 甚至猝死。 往往出現身體意外的人多數有潛在的疾病或變異。 國外通過對大學生的調查發現有大約1/6到1/5的人看完恐怖片後會出現失眠、焦慮、噩夢的情況。
具有某些創傷性回憶的人:恐怖作品具有關聯性特點, 通過觀眾帶入感產生恐怖效果, 激發人的想像腦補, 可能勾起對以前經歷的創傷的再現。 但是害怕並不可恥, 是人千百年進化的自我保護措施。
恐怖作品也非“洪水猛獸”
凡是存在即有其合理性, 把握合理的度最重要。 恐怖作品也有其積極作用, 如增加朋友間的親密感,讓我們對未知和不確定中保持想像。
國外研究者發現,觀看恐怖影片時大腦的反應和面對真實的恐懼有一定差別,大腦工作方式顯示,它知道自己看的東西不發生在現實世界中。著名偵探小說作家柯南道爾說“沒有想像就沒有恐怖”,可見恐怖的感覺多是腦補的結果。因此在觀看恐怖作品時只要分清想像和現實,就不會產生持久的恐懼感。
如孩子表現出對恐怖作品的興趣,家長最好的辦法是適當引導,幫助孩子區分現實和虛構間的界限,引導孩子思考恐怖作品背後的價值觀。不要一驚一乍或放任不管,孩子的好奇心在於引導而不是封禁。
如想通過觀看恐怖片宣洩情緒,這並不是最好的選擇。研究發現情緒宣洩有時並不能真正平復情緒,甚至適得其反。恐怖片是否真的能夠達到宣洩情緒的目的不得而知。運動、朋友聚會、購物、旅遊踏青都是緩解壓力的好方法,應多參與現實世界的交流。
如觀看恐怖作品後出現持續的失眠、多夢、焦慮,畫面揮之不去等反應,影響正常生活,建議諮詢心理醫生或精神科就診。
文/北大六院 高慧敏 黃薛冰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 如增加朋友間的親密感,讓我們對未知和不確定中保持想像。
國外研究者發現,觀看恐怖影片時大腦的反應和面對真實的恐懼有一定差別,大腦工作方式顯示,它知道自己看的東西不發生在現實世界中。著名偵探小說作家柯南道爾說“沒有想像就沒有恐怖”,可見恐怖的感覺多是腦補的結果。因此在觀看恐怖作品時只要分清想像和現實,就不會產生持久的恐懼感。
如孩子表現出對恐怖作品的興趣,家長最好的辦法是適當引導,幫助孩子區分現實和虛構間的界限,引導孩子思考恐怖作品背後的價值觀。不要一驚一乍或放任不管,孩子的好奇心在於引導而不是封禁。
如想通過觀看恐怖片宣洩情緒,這並不是最好的選擇。研究發現情緒宣洩有時並不能真正平復情緒,甚至適得其反。恐怖片是否真的能夠達到宣洩情緒的目的不得而知。運動、朋友聚會、購物、旅遊踏青都是緩解壓力的好方法,應多參與現實世界的交流。
如觀看恐怖作品後出現持續的失眠、多夢、焦慮,畫面揮之不去等反應,影響正常生活,建議諮詢心理醫生或精神科就診。
文/北大六院 高慧敏 黃薛冰
編輯/管仲瑤
原創聲明: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