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運動紀念幣談中國古代體育運動
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文化積澱的文明古國, 所以很多運動對於我們過來說是發源於我國, 所以我國古代體育運動也是比較興盛的,
1980年, 為紀念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恢復在國際奧會的合法地位, 我國發行了“中國奧林匹克委員金銀銅紀念幣”。 該套紀念幣共18枚, 其中金幣2枚, 銀幣8枚, 銅幣8枚。 紀念幣的背面主題圖案有四個, 分別為:“古代射藝”、“古代足球”、“古代騎術”、“古代角力”。 圖案採用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中的漢書像石藝術風格, 古拙樸實, 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很好地表現了中國古代體育文化風采。 其中部分幣採用加厚坯餅和多次壓印等特殊工藝, 以增其值。 向社會發行後, 倍受各國收藏家的推崇, 被譽為“有史以來最罕有, 最具獨特風格的奧林匹克紀念幣之一”。
“射”乃中國古代六藝之一,
在1980年發行的“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金銀銅紀念幣”中, 以“古代射藝”為主題的紀念幣共有6枚, 其中20克金幣、10克金幣、20克銀幣、10克銀幣、12克銅幣、6克銅幣各1枚。
從歷史資料的記載來看, 中國古代的“射藝”應包含兩個主要運動:射箭和彈弓。 其中射箭由於在軍事和狩獵活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歷史上更受人們的重視。
射箭在我國有著久遠的歷史, 可謂是中國古代體育專案的鼻祖, 據考古發現, 它在距今兩萬八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遺址, 曾經發現了一件距今兩萬八千年前的石箭頭,
據《太平御覽》三百四十七卷記載, 夏朝已經有了教授射箭的專職教員, 同時還有了習射機構-“序”。 夏之大學稱“序”。 《孟子》雲:“序者, 射也”。 商朝沿襲了夏朝的習射制度並有所發展, 亦有專人從事習射的
管理工作。 《禮記·王制》雲:“耆老皆朝於癢, 元日, 習射上功”。 說明當時學校習射是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在弓箭製作方面, 春秋戰國時期已具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和經驗。 對於弓箭的選材、製作程式和規格都有嚴格的規定, 並有專門的弓匠來製作。 弓箭的種類與西周時沒有太大的差異, 只是製造更加精細。 箭鏃同屬中軸制及三棱制的範籌,
春秋時期還發明了弩, 它又比弓先進了一步。 一個是比弓射的遠, 二是命中率比弓高。 到了戰國時期弩已增加到四種。 在《吳越春秋》中, 詳解了關於弩射之法, 當時對弩射研究的深入程度反映了它的重要地位。
#p#副標題#e#
到了漢代, 隨著鐵制器械的發展, 青銅箭鏃逐漸地向鐵箭鏃發展。 射箭運動除了在實踐上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理論上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總結, 僅《漢書·藝文志》記載的射法, 就包括《李將軍射法》、《魏氏射法》等等有八種六十九篇之多。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 射箭出現了專業的比賽, 在《魏宗室常山王遵傳》裡邊, 曾經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當時的北魏孝武帝在洛陽的華林園舉行了一次射箭比賽,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一直到隋唐, 射箭活動得到了巨大發展。 唐代武則天設立了武舉制, 在武舉制裡規定了九項選拔和考核人才的標準, 其中五項是射箭, 包括長跺、馬射、步射、平射還有筒射等等。 從唐代到宋代, 整個射箭在民間更為普及, 根據有關文獻記載, 在當時的河北一帶, 民間組織的“弓箭社”就有六百多個, 參加的人員有三萬多, 這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專業運動員組織了。
清朝時期,由於滿族人入主中原,把少數民族的射箭活動也帶入中原,射箭得到了更廣泛的開展。康熙61年(1722年),曾經將“木蘭秋獮”定為恒制,把承德作為涉獵的一個重要活動場所,提高了整個射箭的開展。當時,由於射箭活動比較普及,加上清代中後期西方的火器在中國進一步普及,射箭逐漸地從軍事領域退出去了,演變為一種純粹的射箭比賽。
#p#副標題#e#
在古代,善射的英雄受到人們的尊敬,並寄託以富有想像的希望,於是產生了許多關於善射英雄的傳說。
“羿射九日”的神話在民間流傳甚廣。羿是一個射箭的能手。他射法高明,百發百中。唐堯的時候,天上出了十個太陽,造成天下大旱,地上的莊稼都枯死了。一些凶禽猛獸也出來危害人民,大鵬鳥、大野豬、長蛇以及長齒、九頭的怪獸,到處橫行。於是唐堯派人請羿來,讓他用強弓利箭射下了天上九個太陽,解除了人間的旱情:又射死了各種危害人民的野獸,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大家都稱讚堯的功德,舉堯為天子。羿當了一個部落的首領。這個神話反映了古代人們的心理:弓箭的威力可以戰勝一切自然災害。
除了“羿射九日”的神話之外,古代還有“逢蒙學射”、“紀昌學射”的傳說。
羿的射法出了名,就有許多人來跟他學射,逢蒙是羿門徒中學得最好的一個。逢蒙是個心術不正的小人,他以為除去羿,射箭英雄就數他了,於是一心想把羿除掉。一天,他乘羿打獵回來,躲在樹林子裡,一連向羿放了十支暗箭。羿躲過了九隻,等第十支箭射到喉前時,羿一低頭咬住了箭鏃,使逢蒙知道羿的本領確實比他高明。據《列子》書上記載:飛衛是個著明的射箭教師,紀昌投到他的門下學射。他先教紀昌練注意力,錐尖刺到眼前也不眨眼。又教他練眼力,能視小如大,視微如著。紀昌很快就掌握了射箭技術。
“逢蒙學射”和”紀昌學射”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了射箭教師,懂得提高身體素質和掌握技術的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射箭運動普遍開展,射箭能手也比較多了,以楚國的養由基“百步穿楊”、“射穿七劄”最為出名。據《左傳》記載,養由基是楚國的一員小將,在晉楚鄢陵的戰役中,他一箭射死晉國的大將魏錡,遏止了晉軍的進攻,受到楚共王的賞賜。楚軍中另一員小將叫潘党,也是一個神射手。他不服養由基的本領,便找養由基比賽射箭。在射圃中立了靶子,站在百步之外,兩人射了十箭,都是箭箭中的,分不出輸贏。有人想出了個主意,在靶場邊的楊樹上,染紅了一片葉子,兩人都射這片葉子。結果,潘黨沒射中,養由基卻一箭射中楊葉,潘黨又提出第二項比賽,射胸甲。潘黨疊了五層甲,一箭洞穿。養由基又增加了兩層,射穿了七層胸甲。百步穿楊需要射箭的準確性,即要有足夠的力量,又要有精良的器械。養由基射穿七劄的箭法,不但顯示了春秋時代射箭技術的進步,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射箭還是軍事作戰的重要技能,為歷代軍事家所重視。《漢書·藝文志》記載了各種射法二十三篇,唐以後記載射法的書更多。歷代以射法聞名的高手,更是層出不窮。如漢朝的李廣“射石沒羽”,北齊的斛律光“射落大雕”,北周的長孫晟“一箭雙雕”,唐朝的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宋代的嶽飛可以“左右手射”等等。這些英雄射手,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廣泛開展射箭運動中產生的。北宋有“弓箭社”的組織,蒙古、女真等少數民族。“忙則農耕,閑則射獵”。都說明射箭在我國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除了射箭之外,中國古代還有一種“射”的工具,就是彈弓。彈弓的的原理與弓箭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彈射力來進行發射,只是彈弓用的是彈丸,而弓箭用的是箭。
據《吳越春秋》卷9所載《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古‘肉’字)。”詩歌以二字短句和簡單的節奏,寫出了砍伐竹子,製造彈弓,射出彈丸,射中鳥獸的狩獵過程。《彈歌》可能是原始人類從蒙昧時代過渡到野蠻時代的創作。如此說來,古代很早的時候就已出現了彈弓。
#p#副標題#e#另外在古代傳說中,泰山諸神愛好狩獵,其獵必用彈弓。《西遊記》、《封神傳》中的二郎神即是泰山諸神之一。其常攜獵犬,挾彈弓,終日馳獵。
根據此類資料的記載來看,古代的彈弓更多的是用來打獵。因為彈弓的威力相對於弓箭來說要差很多,即使用於打獵,也只能是獵取飛禽和兔子之類的小型動物,更不用說大規模用於軍事作戰了。但由於彈弓比弓箭輕便易攜帶,使用起來也比較方便,且近距離的殺傷力也不弱,因此在民間流傳較廣。在許多武俠小說中,彈弓被俠客們作為武器使用。但由於彈弓自身的功能所限,所以在中國體育史上的影響很小,始終未能登大雅之堂,更多的只能是作為娛樂工具而存在。
現代射箭運動始於英國。1900年第2屆奧運會上射箭被列為比賽專案,1920年被取消, 1972年慕尼克奧運會恢復射箭專案之後,就一直是奧運會的正式比賽專案。
重要的國際射箭比賽有:世界射箭錦標賽,世界室外射箭錦標賽,以及國際野外射箭錦標賽。
所以我們的國家是一個運動古國,只是我們近代的運動事業起步較晚,只要給我們發展的時間,我相信我國的運動事業定能重回古代體育運動大國的地位
清朝時期,由於滿族人入主中原,把少數民族的射箭活動也帶入中原,射箭得到了更廣泛的開展。康熙61年(1722年),曾經將“木蘭秋獮”定為恒制,把承德作為涉獵的一個重要活動場所,提高了整個射箭的開展。當時,由於射箭活動比較普及,加上清代中後期西方的火器在中國進一步普及,射箭逐漸地從軍事領域退出去了,演變為一種純粹的射箭比賽。
#p#副標題#e#
在古代,善射的英雄受到人們的尊敬,並寄託以富有想像的希望,於是產生了許多關於善射英雄的傳說。
“羿射九日”的神話在民間流傳甚廣。羿是一個射箭的能手。他射法高明,百發百中。唐堯的時候,天上出了十個太陽,造成天下大旱,地上的莊稼都枯死了。一些凶禽猛獸也出來危害人民,大鵬鳥、大野豬、長蛇以及長齒、九頭的怪獸,到處橫行。於是唐堯派人請羿來,讓他用強弓利箭射下了天上九個太陽,解除了人間的旱情:又射死了各種危害人民的野獸,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大家都稱讚堯的功德,舉堯為天子。羿當了一個部落的首領。這個神話反映了古代人們的心理:弓箭的威力可以戰勝一切自然災害。
除了“羿射九日”的神話之外,古代還有“逢蒙學射”、“紀昌學射”的傳說。
羿的射法出了名,就有許多人來跟他學射,逢蒙是羿門徒中學得最好的一個。逢蒙是個心術不正的小人,他以為除去羿,射箭英雄就數他了,於是一心想把羿除掉。一天,他乘羿打獵回來,躲在樹林子裡,一連向羿放了十支暗箭。羿躲過了九隻,等第十支箭射到喉前時,羿一低頭咬住了箭鏃,使逢蒙知道羿的本領確實比他高明。據《列子》書上記載:飛衛是個著明的射箭教師,紀昌投到他的門下學射。他先教紀昌練注意力,錐尖刺到眼前也不眨眼。又教他練眼力,能視小如大,視微如著。紀昌很快就掌握了射箭技術。
“逢蒙學射”和”紀昌學射”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很早就有了射箭教師,懂得提高身體素質和掌握技術的關係。
春秋、戰國時期,射箭運動普遍開展,射箭能手也比較多了,以楚國的養由基“百步穿楊”、“射穿七劄”最為出名。據《左傳》記載,養由基是楚國的一員小將,在晉楚鄢陵的戰役中,他一箭射死晉國的大將魏錡,遏止了晉軍的進攻,受到楚共王的賞賜。楚軍中另一員小將叫潘党,也是一個神射手。他不服養由基的本領,便找養由基比賽射箭。在射圃中立了靶子,站在百步之外,兩人射了十箭,都是箭箭中的,分不出輸贏。有人想出了個主意,在靶場邊的楊樹上,染紅了一片葉子,兩人都射這片葉子。結果,潘黨沒射中,養由基卻一箭射中楊葉,潘黨又提出第二項比賽,射胸甲。潘黨疊了五層甲,一箭洞穿。養由基又增加了兩層,射穿了七層胸甲。百步穿楊需要射箭的準確性,即要有足夠的力量,又要有精良的器械。養由基射穿七劄的箭法,不但顯示了春秋時代射箭技術的進步,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提高。
射箭還是軍事作戰的重要技能,為歷代軍事家所重視。《漢書·藝文志》記載了各種射法二十三篇,唐以後記載射法的書更多。歷代以射法聞名的高手,更是層出不窮。如漢朝的李廣“射石沒羽”,北齊的斛律光“射落大雕”,北周的長孫晟“一箭雙雕”,唐朝的薛仁貴“三箭定天山”,宋代的嶽飛可以“左右手射”等等。這些英雄射手,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廣泛開展射箭運動中產生的。北宋有“弓箭社”的組織,蒙古、女真等少數民族。“忙則農耕,閑則射獵”。都說明射箭在我國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除了射箭之外,中國古代還有一種“射”的工具,就是彈弓。彈弓的的原理與弓箭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彈射力來進行發射,只是彈弓用的是彈丸,而弓箭用的是箭。
據《吳越春秋》卷9所載《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古‘肉’字)。”詩歌以二字短句和簡單的節奏,寫出了砍伐竹子,製造彈弓,射出彈丸,射中鳥獸的狩獵過程。《彈歌》可能是原始人類從蒙昧時代過渡到野蠻時代的創作。如此說來,古代很早的時候就已出現了彈弓。
#p#副標題#e#另外在古代傳說中,泰山諸神愛好狩獵,其獵必用彈弓。《西遊記》、《封神傳》中的二郎神即是泰山諸神之一。其常攜獵犬,挾彈弓,終日馳獵。
根據此類資料的記載來看,古代的彈弓更多的是用來打獵。因為彈弓的威力相對於弓箭來說要差很多,即使用於打獵,也只能是獵取飛禽和兔子之類的小型動物,更不用說大規模用於軍事作戰了。但由於彈弓比弓箭輕便易攜帶,使用起來也比較方便,且近距離的殺傷力也不弱,因此在民間流傳較廣。在許多武俠小說中,彈弓被俠客們作為武器使用。但由於彈弓自身的功能所限,所以在中國體育史上的影響很小,始終未能登大雅之堂,更多的只能是作為娛樂工具而存在。
現代射箭運動始於英國。1900年第2屆奧運會上射箭被列為比賽專案,1920年被取消, 1972年慕尼克奧運會恢復射箭專案之後,就一直是奧運會的正式比賽專案。
重要的國際射箭比賽有:世界射箭錦標賽,世界室外射箭錦標賽,以及國際野外射箭錦標賽。
所以我們的國家是一個運動古國,只是我們近代的運動事業起步較晚,只要給我們發展的時間,我相信我國的運動事業定能重回古代體育運動大國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