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醫傳承和發揚的思考
中醫的特色在哪里?中醫的學術思想在近代有沒有得到發展, 這些問題都值得去深思, 為什么古代的中醫思想能夠百家爭鳴呢?而當代的理論只能停留在古人的一些基礎理論之上,
《中國中醫藥報》2010.11.26日刊登“當代名老中醫學術思想整理缺乏特色”。 言之鑿鑿, 切中時弊。 文章說:“但當代不少的名老中醫, 由于種種原因, 沒有形成自己的學術論著、科研成果。 ”30名國醫大師, 去世或已年邁, 該文說的“當代名老中醫”多是建國后的“院校中醫”, 不能完全說是西化的中醫, 也是西化院校培養的中醫, 其血管中有多少中醫的血脈, 是個大問號, 他們所謂的中西醫結合的理念實際是西學理念。 要寫出中醫的學術論著, 豈不難為他們, 要有 “著作”也只是披一個中醫的外衣而已, 若是“科研成果”, 當然是十足的西化成果。
文章說:‘學術思想是名老中醫學術的核心, 但現有的名老中醫學術思想, 往往使用“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平調陰陽”、“治病必求于本”、“標本兼治”、“理論與實踐結合”、“繼承與創新同步”、“理論與臨床并重”等原則性、概括性的語言描述, 這僅代表了作為中醫的基本理論, 不能夠體現名老中醫自身的學術特色, 更無以形成以名老中醫為核心的學術流派。 ’
在政府“中醫現代化”政策框架內, 在西化中醫的氛圍中, 堅持中醫理念者已經很少, 也實屬不易,
名中醫是自然形成并被社會所認可, 沒有自封的。 而我們的“當代名老中醫”是行政審批的, 是照搬西方的做法。 西方資本, 為了提高資本的收益率, 資本家的政權往往采取許多行政手段, 制定他們需要的標準或規范。 諾貝爾獎就是一個例子, 獲此獎者, 身價倍增, 產品暢銷。 就醫藥來說, 有多少西藥被淘汰、被禁用?有多少西學理論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而它們可能是獲過某某大獎的。 資本不管這些, 賺到了錢, 目的就達到了。
當前, 在我國要多少“名老中醫”就有多少“名老中醫”, 只要政府下指標就可以了。 職稱評定不就是這樣嗎?每當評職稱時,
封志強
中醫的傳承很重要, 但是中醫也需要發展, 但并不是西醫化的發展, 是中醫理論基礎上的中醫的發展, 希望大家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