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醫理論探討氣功偏差與治法
《周易、繫辭》曰:“天地氤氳、萬物化生。 ”認為“氣”是構成宇宙世界, 萬物產生的基本物質, 這種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被中醫學吸收而成為了人體“氣”的基本概念。 《素問、寶命全形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 四時之法成”, “天地合氣, 命之曰人”。 其說明人是自然界的產物, 人的形體是以“氣”為基本物質構成。 《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 地食人以五味。 五氣入鼻, 藏於心肺, 上使五色修明。 音聲能彰, 五味入口, 藏於腸胃, 味有所生, 以養五氣。 氣和而生, 津液相成, 神乃自生。 ”則說明“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中醫理論將人體“氣”的生成來源分為三方面:一是稟受父母先天精氣。 二是飲食物營養之氣, 三是吸收自然界清氣。 三者再通過人體肺、脾胃、腎的生理功能綜合而成人體之“氣”。
“氣”在人體的生理功能有五個方面:一是推動作用:“氣”是活力很強的精微物質, 它對於人體的生長發育、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 血的生成與運行、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等, 均起著推動作用和激發運動作用。 二是溫煦作用:人體的體溫, 是依靠“氣”的溫煦作用來維持恒定: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 也要在“氣”的溫煦作用下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血和津液物質、也要依靠“氣”的溫煦作用, 進行著正常的迴圈運行, 故有:“血得溫而行, 得寒而凝”之說。
熟知人體“氣”功能作用, 運用其特性, 通過自身修練, 自我調整, 自我控制, 達到平衡陰陽, 調和氣血, 疏通經絡, 從而調動人體內部潛在機能, 不僅能為疾病的自愈創造有利條件, 也為藥物在人體內充分發揮作用創造條件, 這就是熟而皆知古往今來“養生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