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繩能不能增加彈跳力?
跳繩, 是一人或眾人在一根環擺的繩中做各種跳躍動作的運動遊戲。 這種遊戲唐朝稱“透索”, 宋稱“跳索”, 明稱“跳百索”、“跳白索”、“跳馬索”, 清稱“繩飛”, 清末以後稱作“跳繩”。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娛樂活動, 南宋以來, 每逢佳節都跳繩, 家家戶戶都要比賽。 跳繩是老少皆宜的運動, 那麼問題來了, 跳繩能不能增加彈跳力?小編來為大家解答。
源跳繩活動源遠流長。 當女媧“乃引繩在泥中, 舉以為人”時, 繩子便伴隨著人類一起生活了。 古人拿繩子來記事, 也用它來捆紮收穫的農作物, 或拴使牛馬、捆綁獵物等等, 繩子成了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因此, 跳繩可能源於原始的農事、狩獵或軍事活動。 明代小說《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使用了“跳馬索”和“跳百索”兩個名字, 指的都是跳繩。 但是, “跳馬索”卻給了我們探究跳繩起源的啟示, 即古代戰爭中使用的“絆馬索”。 古人也許是受軍事活動的啟發,
高末之言, 蓋高氏運祚之末也。 ”北齊皇帝高姓, “高末”謂齊將消亡。 這本是作為讖言而記載的一件事, 卻給我們留下了兒童跳繩遊戲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並且, 這種單人“跳且唱”的方式, 也為後世跳繩方式奠定了基礎。 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中有“飛百索”的記載:正月十六日, 群兒以長□丈許, 兩兒對牽, 飛擺不定, 若百索然。
魏晉以後, 歷代都有跳繩活動的記載。 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境異》:“八月十五日, 行像及透索為戲。 ”可見, 唐代不僅有跳躍穿過繩索的遊戲, 還將這種遊戲命名為“透索”, 使跳繩活動開始有了專門的名稱。 南宋以後, 跳繩活動發展為雜技百戲, 還有了“跳索”的名稱。 宋吳自牧《夢粱錄·宰執親王南班百官入內上壽賜宴》記載:“百戲呈拽, 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踢磐瓶、筋斗之類。 ”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觀神生日》:“自早呈拽百戲, 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撲、鼓板小唱、鬥雞。 ”從唐代的“透索”, 到南宋的“跳索”, 跳繩的名稱更為形象而具體了。
綜上所述, 為大家普及了一下跳繩的歷史, 希望大家對它有一定的瞭解。 好啦, 希望上述的內容大家看了都有一定的領悟和作用。 大家是不是都知道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