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跳繩能不能增加彈跳力?

跳繩, 是一人或眾人在一根環擺的繩中做各種跳躍動作的運動遊戲。 這種遊戲唐朝稱“透索”, 宋稱“跳索”, 明稱“跳百索”、“跳白索”、“跳馬索”, 清稱“繩飛”, 清末以後稱作“跳繩”。 作為一種古老的漢族民俗娛樂活動, 南宋以來, 每逢佳節都跳繩, 家家戶戶都要比賽。 跳繩是老少皆宜的運動, 那麼問題來了, 跳繩能不能增加彈跳力?小編來為大家解答。

源跳繩活動源遠流長。 當女媧“乃引繩在泥中, 舉以為人”時, 繩子便伴隨著人類一起生活了。 古人拿繩子來記事, 也用它來捆紮收穫的農作物, 或拴使牛馬、捆綁獵物等等, 繩子成了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工具。 因此, 跳繩可能源於原始的農事、狩獵或軍事活動。 明代小說《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使用了“跳馬索”和“跳百索”兩個名字, 指的都是跳繩。 但是, “跳馬索”卻給了我們探究跳繩起源的啟示, 即古代戰爭中使用的“絆馬索”。 古人也許是受軍事活動的啟發,

在絆和避絆的軍事訓練中, 改騎馬跨越繩子為單人躍繩而過, 由此不斷演變, 最終成為各種各樣的跳繩活動。 最早出現的跳繩史料是漢代畫像石上的跳繩圖, 證明至遲在漢代已經有了跳繩活動。 《北齊書·後主紀》中有一段有趣的記載:“游童戲者好以兩手持繩, 拂地而卻上, 跳且唱曰:‘高末’。

高末之言, 蓋高氏運祚之末也。 ”北齊皇帝高姓, “高末”謂齊將消亡。 這本是作為讖言而記載的一件事, 卻給我們留下了兒童跳繩遊戲的最早的文字記載。 並且, 這種單人“跳且唱”的方式, 也為後世跳繩方式奠定了基礎。 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中有“飛百索”的記載:正月十六日, 群兒以長□丈許, 兩兒對牽, 飛擺不定, 若百索然。

群兒乘其動時輪跳, 以能過者為勝[1]。 這裡的飛百索, 正是後來的跳繩遊戲。

魏晉以後, 歷代都有跳繩活動的記載。 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境異》:“八月十五日, 行像及透索為戲。 ”可見, 唐代不僅有跳躍穿過繩索的遊戲, 還將這種遊戲命名為“透索”, 使跳繩活動開始有了專門的名稱。 南宋以後, 跳繩活動發展為雜技百戲, 還有了“跳索”的名稱。 宋吳自牧《夢粱錄·宰執親王南班百官入內上壽賜宴》記載:“百戲呈拽, 乃上竿、跳索、倒立、折腰、弄碗、踢磐瓶、筋斗之類。 ”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觀神生日》:“自早呈拽百戲, 如上竿、趯弄、跳索、相撲、鼓板小唱、鬥雞。 ”從唐代的“透索”, 到南宋的“跳索”, 跳繩的名稱更為形象而具體了。

遼時, 兒童跳繩也很流行。 宣化遼墓中的“幼兒跳繩圖”發現于一區的張匡正墓中, 繪在後室木門之上半圓形堵牆正面。 畫面內容表現的是三個兒童的跳繩遊戲, 左右兩個小童弓身曲腿, 用力搖擺一根長繩, 中間一個赤膊小童屈膝張臂, 輕快跳躍, 構圖精巧[2], 是非常寶貴的跳繩文物。

綜上所述, 為大家普及了一下跳繩的歷史, 希望大家對它有一定的瞭解。 好啦, 希望上述的內容大家看了都有一定的領悟和作用。 大家是不是都知道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