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你了解氣血養生知識嗎

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黃帝內經》強調說:“人之所有者, 血與氣耳。 ”水穀之精化生的營氣、津液以及腎精為血液化生之源, 在脾胃的運化功能及心肺腎等髒的生理功能配合作用下完成血液的化生。 《景嶽全書•血證》中說:“凡為七竊之靈, 為四肢之用, 為筋骨之和柔, 為肌肉之豐富, 以至滋臟腑, 安神魂, 潤顏色, 充營衛, 津液得以通行, 二陰得以調暢, 凡形質所在, 無非血之用也。 是以人有此形, 惟賴此血, 故血衰則形萎, 血敗則形壞, 而百骸表裡之屬, 凡血虧之處, 則必隨所在而各見其偏廢之病,

血對全身各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濡養和滋潤作用, 以維持各臟腑組織器官發揮生理功能, 如血量充盈, 濡養功能正常則面色紅潤, 皮膚、毛髮潤澤, 反之則面色委黃, 肌膚乾澀, 毛髮不榮等。 血脈調和則精神充沛, 神志清晰, 反之, 則出現不同程度精神、神志方面的病症。

中醫中的氣血是密不可分的, 《景嶽全書》言“人有陰陽, 即為血氣, 陽主氣, 故氣全則神旺。 陰主血, 故血勝則形強, 人生所賴, 唯斯而已。 ”氣與血都有人身之精所化, 相對而言, 氣屬陽, 血屬陰, 具有互根互用的關係, 氣有推動、激發、固攝的作用, 血有營養、滋潤等作用, 氣是血液生成和運化的動力, 血是氣的化生基礎和載體。 血氣不和, 百病乃變化而生。 病理上二者常互相影響,

或者同時發病, 或者互為因果, 臨床表現為氣血兩虛、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等多種證候。 在臟腑, 氣血與肝相關聯, 中醫講肝在五行屬木, 肝藏血, 主疏泄, 與情志密切相關。 肝乃“將軍之官”, 調暢全身氣血使臟腑經絡之氣血運行暢通。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 生活節奏的加快, 現代許多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 人際關係與社會因素等往往易使肝主藏血、主疏泄的功能失常, 導致肝氣淤滯肝陽上亢, 出現眩暈耳鳴, 頭目脹痛, 急躁易怒, 腰酸, 失眠, 健忘等症狀。 因此, 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是氣血調和陰陽平衡的基礎。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 最好的醫院是廚房。 時值仲秋, 天氣以急, 地氣以明。 寒氣漸長, 燥邪偏盛。 寒主收引,

使血管收縮, 心腦血管疾病多發, 再加上秋季天氣乾燥, 易發疾病, 對於高血壓、偏頭痛、腦動脈硬化的患者, 可養血潤燥的藥物以調理氣血。 如養血清腦顆粒是很好的治療用藥。 養血清腦顆粒乃“四物湯”加減而成, 四物湯是養血調血的經黃藥方, 方選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黃、四味藥組成。 本方配伍以熟地、白芍陰柔補血之品與辛香之當歸、川芎相配, 動靜相宜, 補血而不滯血, 行血而不傷血, 溫而不燥, 潤而不膩, 成為補血調血之良方。 其廣泛用於治療婦科月經病、妊娠病、產後諸病等婦科雜病。 《仙授理傷續斷方》中用於主治“傷重, 腸內有淤血者。 ”亦用於內科頭痛、中風偏癱、發熱、失眠、痢疾等。 現代“方劑學”將此方定為補血劑的代表方。
“養血清腦顆粒”經現代的醫藥學研究方法開發, 採用現代製劑工藝精緻而成。 現代藥理學研究該藥, 具有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改善大腦微循環、減少血管阻力、環節血管痙攣、降低血粘度, 抗血小板聚集等多靶點藥理作用, 是目前治療慢性腦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頭痛、失眠等症狀的首選現代中藥。 “養血清腦顆粒”是經“四物湯”化裁而成的純中藥製劑, 方選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黃、雞血藤、珍珠母、夏枯草、延胡索、決明子、細辛等組成。 具有養血平肝、活血通絡的功效, 用於血虛肝旺所致頭痛、眩暈眼花、失眠多夢等, 臨床應用廣泛, 對腦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頭昏重、頭痛、失眠多夢等, 偏頭痛、緊張型頭痛、腦外傷引起的頭暈頭痛、高血壓引起的頭暈頭痛、婦女月經性頭痛、頸椎病引起的各種頭暈頭痛有較好的療效;可用于高原反應及暈動症的治療;亦可改善記憶力減退,
逆行性遺忘、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長期服用可預防老年癡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