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立夏養生的四大原則
多進稀食有利補養
專家指出, 多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 如早、晚進餐時食粥, 午餐時喝湯, 這樣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
晚睡早起加午休
立夏後, 晝長夜短, 人們晚睡早起,
一般來說, 夏季午休以30分鐘至一小時為宜, 時間過長反而感到疲倦。 醒來後不要匆匆起床、馬上投入工作或學習, 因為此時大腦的供血量不足, 可能會出現短暫的功能性紊亂, 讓人感到頭昏腦脹, 最好再躺10分鐘左右起床。
不過, 夏日午睡固然重要, 但卻不是對所有的人都有益。 德國的研究發現, 有些人的身體狀況不適宜午睡, 比如患有低血壓疾病的人, 以及血液循環系統有障礙、特別是由於腦血管硬化變窄而出現頭暈的人, 則不宜午睡。
心靜自然涼
立夏後氣溫逐漸炎熱, 人體容易感到煩躁不安、愛發脾氣, 有些平時不太急躁的人, 到了夏季也會為一些小事情發脾氣。 專家認為, 這是由於過高的氣溫加劇了人們的緊張心理, 為心火過旺所致。
心臟的生理功能為主血脈、主神志。 心臟是重要的血液迴圈器官, 心臟陽氣推動血液迴圈,
因此, 夏季要保持平和的心態, 切忌狂喜大怒傷心。 “夏季靜養心臟很重要, 儘量避免發脾氣, 保持心態平和、笑口常開, 聽音樂、釣魚、繪畫、下棋、種花養草之類的活動可以怡情養性, 讓人心情安靜, 而心一靜下來, 即便是炎熱的夏季, 人體也會感到舒暢、精神好。 ”
避免出大汗
《黃帝內經》指出:“夏三月, 此謂蕃秀;天地氣交, 萬物華實。 ”專家解釋說, 夏季的三個月是春華向秋實的過渡, 為萬物生長的重要時期, 中醫認為, 一年四季中, 夏天屬火, 火氣通於心, 故夏季與心氣相通, 因此夏天要晚睡早起、重視“靜養”。
夏季人體容易出汗, 雖然適當的出汗有利於人體散熱, 但要避免大汗淋漓,
夏季出汗多, 要注意補充水分, 促進體內致熱物質從尿、汗中排出, 達到清熱排毒的目的, 但在感到口渴的時候猛喝水則是不可取的, 甚至可能造成水中毒。 應在平時就多注意補水, 大量出汗時可以適當補充一些淡鹽水, 以調養心臟。 另外, 豆類或豆製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是鉀的很好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