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壯年小夥胸內長出鵝蛋大瘤子 縱隔腫瘤好發於青壯年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伍仞 通訊員吳佳儀、陳澤鑫)剛過完年, 為了辦理健康證, 28歲的小夥阿壯應公司要求在北京某醫院體檢時發現, 左側胸腔後上方長了一個腫瘤, 由於腫瘤較大, 且位置特殊, 手術難度大, 風險高, 醫生建議他打開胸部將瘤子取出, 或者另擇醫院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阿壯經親戚介紹來到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中心), 找到了胸外科副主任醫師王禹冰。 經詳細詢問病史, 並瞭解相關檢查資料, 阿狀被診斷為神經鞘膜瘤, 屬於縱隔腫瘤的一種。

據瞭解,

縱隔腫瘤好發於青壯年, 臨床上往往是患者做胸部X線檢查時偶然查出。 專家提醒, 如果出現胸悶胸痛、眼瞼下垂、吞咽困難等症狀時就要警惕了。

微創手術切口僅4釐米

據王禹冰介紹, 該例神經鞘膜瘤位於約胸3椎體水準, 相當於一個鵝蛋大小, 前方為全身最大的血管主動脈弓, 後方根部位於脊髓前方, 並且有肋間動靜脈、肋間神經伴行, 周圍被肺組織包圍, 如果持續增長, 將會壓迫周圍的心臟、大血管和肺組織引起相應的症狀, 腫瘤侵入椎管內壓迫脊髓, 將會引起疼痛、肢體麻木甚至高位截癱, 必須儘快進行手術切除。

患者入院當日, 王禹冰與科室主任王遠東教授及同事們進行充分的病例討論後, 考慮阿壯年紀尚輕,

經家屬同意, 決定給患者進行目前最先進的微創手術——單孔胸腔鏡下腫瘤切除術。 阿壯入院後第二天, 手術團隊在全麻單孔胸腔鏡下完成了阿壯左側胸腔縱隔腫物的切除手術。 術後當天阿壯便可自然下地行走和進食, 第二天便出院回家, 從入院、手術到出院僅用了不到四天時間。 而費用方面, 除去醫保報銷, 僅僅只需自費幾千元。

據介紹, 傳統開胸手術需要在胸壁打開約15~25釐米的切口, 針對部分縱隔腫瘤, 還需要劈開胸骨, 手術後傷口疼痛明顯, 住院時間長, 花費也高。 與傳統的開胸手術和一般的胸腔鏡手術不同, 單孔胸腔鏡手術創傷更小。 該病例根據腫瘤大小, 設計了僅有4釐米左右的切口(腫瘤最小直徑約4釐米), 並且巧妙地將刀口設計位於靠近腋窩的皮紋下,

經美容線縫合切口, 術後不需拆線, 減少了拆線的麻煩及痛苦, 康復後幾乎不見手術疤痕, 既微創, 又美觀, 花錢也少。

縱隔腫瘤好發于青壯年

王禹冰介紹, 縱隔不是器官, 而是一個解剖的區域。 在我們人體內, 縱隔的位置位於胸廓的中央, 這個區域裡有心臟及出入心臟的大血管、食管、氣管、胸腺、神經及淋巴組織等, 是重要生命器官的所在地。

為了便於診斷和治療, 醫學上將縱隔分為上下前後四個區域。 畸胎瘤、胸腺瘤、胸骨後甲狀腺腫瘤多在前縱隔, 神經源性腫瘤多位於後縱隔。 縱隔腫瘤多數和胚胎發育有關, 本來它該在這個部位卻沒有在這個部位, 或者它不該在這個部位,

卻存留在這個部位。 縱隔腫瘤好發於青壯年, 28歲的阿壯得的腫瘤位於左側後上縱隔, 術後病理證實為神經鞘瘤。

7個症狀警惕縱隔腫瘤

那麼如何排查縱隔腫瘤呢?王禹冰介紹, 很多縱隔腫瘤患者並沒有症狀, 臨床上發現縱隔腫瘤多是在胸部X線檢查時偶爾查出的, 這時候腫瘤已經長得比較大了。 研究表明, X 線胸片的縱隔腫瘤診斷率約為74%, 而CT的診斷率為92%, B超為75%, 相比之下CT檢查的診斷率較高, 而且對腫瘤的定位及鄰近組織的關係更為準確。 如果有以下症狀應引起警惕縱隔腫瘤:

1.胸悶、胸痛是縱隔腫瘤最常見的症狀;

2.部分胸腺瘤患者伴有眼瞼下垂、吞咽困難、發音不清等重症肌無力的表現;

3.當腫瘤壓迫或侵犯肺、氣管、支氣管時,

常引起咳嗽、氣短, 嚴重時發生呼吸困難;

4.神經系統症狀, 交感神經受壓表現為眼瞼下垂、瞳孔縮小、眼球內陷等;喉返神經受壓表現為聲音嘶啞;累及隔神經引起呃逆、膈肌麻痹;

5.心血管症狀, 心慌、心律不齊、面部、頸部水腫;

6.腫瘤壓迫或侵犯食管引起吞咽困難;

7.畸胎瘤破入支氣管, 患者可咳出皮脂物及毛髮。 支氣管囊腫破裂與支氣管相通, 表現有支氣管胸膜瘺症狀。

王禹冰提醒, 除了成人, 兒童也會得縱隔腫瘤, 雖然發病率相對于成人要低一些, 但癌變機會多。 因為兒童胸腔容量小, 約有2/3的患兒早期會有咳嗽、低熱、呼吸困難等類似“感冒”的症狀, 如果孩子的腫瘤是惡性的, 則可能伴有發熱、貧血和消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