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埃蕾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拼音名】āi Lěi

【來源】藥材基源:為龍膽科植物百金花的帶花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entaurium pulchellum Druce var.al-taicum (Griseb.)Kitag.et Hara[Erythraea ramosissima var.al-taica Griseb.;Centaurium meyeri(Bunge)Druce]

采收和儲藏:開花時采時,

洗凈, 曬干。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 高20-40cm。 全株光滑無毛。 莖直立, 近四棱形, 多分枝。 葉對生;無柄;基部葉片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 長6-16mm, 寬3-6mm, 先端鈍尖, 上部葉橢圓狀披針形, 先端尖, 似苞葉狀, 長6-13mm, 寬2-4mm;具3出脈。 花多數, 排列成疏散的二歧式聚傘花序, 具細長梗;花萼5深裂, 裂片鉆形, 中脈在背面高高突起呈脊狀;花冠漏斗形, 白色或粉紅色, 長1.5cm, 花冠筒部狹長, 先端5裂, 裂片短, 長橢圓形, 長2.7-3.2mm;雄蕊5, 稍外露, 著生于花冠喉部, 花絲短, 線形, 長約2mm, 花藥長圓形, 卷作螺旋形;子房上位, 2室, 橢圓形, 長7-長7.5-9mm, 花柱宿存。 種子球形, 黑褐色, 表面有淺蜂窩狀網隙。 花、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生于海拔50-2200m的潮濕荒地或灘地水旁。

資源分布: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及華南等沿海地區。

【性味】苦;性寒

【歸經】肝;胃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 主肝炎;膽囊炎;頭痛發熱;牙痛;扁桃體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9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