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喝酒暖身?你的感覺騙了你

闢謠專家:胡世雲 國醫大師朱良春學術繼承人、廣東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

編者按:

牙膏不僅治燙傷一絕, 還能祛痘止癢治腳氣;天涼喝酒可以暖身子;熱苦瓜水是抗癌良品……這些“江湖傳聞”都是真的嗎?

其實, 這些都是謠言。 謠言, 總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為此, 廣州日報請來了醫學專家幫讀者擊破謠言, 看清真相。

第一期就讓省中醫院醫學專家胡世雲來給大家講講喝酒是如何“暖身”的。

專家提醒

喝酒暖身 散熱更快

喝得越多、越快, 酒的度數越高, 越能“感受到身體暖和”, 因為血液裡酒精濃度越高, 血氣運行越快,

散熱更多更快。 不過, 這屬於“飲鴆止渴”。

胡世雲指出, 酒後“暖意”是暫時現象, “酒後寒”隨之而來。 因為核心體溫丟失了, 擴張的毛細血管無法及時收縮阻止熱量繼續散失, 哪怕不停喝酒了, 體溫還是會繼續降, 身體寒冷感加重, 甚至能讓人冷到發抖, 全身起雞皮疙瘩!

除了上述的“酒後寒”凍死人的情況, 在臨床上還經常碰到誤信“少量喝酒有益”的高血壓病人。 他們發現喝了酒, 血壓就正常了, 但想不到的是沒過多久就“血壓爆表”, 因為酒精擴張血管, 使得血流對管壁壓力下降是暫時的, 過後血管收縮更要命!

廣州日報訊 (全媒體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宋莉萍)眼看著秋涼, 之後將是入冬;元旦、春節等大小歡聚將至, 也就是說,

喝酒的機會越來越多了。 哪怕不好酒、不善飲的人, 也會被勸著喝:“來兩口, 喝酒暖身驅寒呢!”

慢著!可別輕易當真, “喝酒能暖身”其實只是假像, 被身體的感受忽悠罷了。

假像:喝酒下肚身體暖洋洋

影視劇裡, 天氣寒冷時, 酒在人群裡傳遞著, 一人抿一口, 鏡頭展示著他們的身體一下子暖洋洋了, 提神又輕鬆。

事實上, 在我國北方的冬天, 人們確實喜歡以喝酒禦寒, 酒一下肚, 燥熱感升騰, 全身感覺輕快起來。 很多人說, 酒越喝, 氣氛越熱鬧, 人也越熱乎, 喝著喝著甚至需要脫了厚衣服接著喝。 因此有一種說法流行開來——酒的熱量很大, 暖身驅寒不在話下。

真相:熱量從內部散發到體表

喝酒能暖身, 這是真的嗎?在廣東省中醫院主任中醫師胡世雲看來,

這不過是來自身體感覺的欺騙, 現實裡反面的情況更多:高緯度地區與國家, 酒後凍死人經常有, 酒後尤其是喝多以後容易得感冒或者使感冒加重等。

首先, 喝酒後人體感覺到熱乎, 並不是酒本身熱量大, 酒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乙醇)和水, 酒精熱量非常有限, 水就更不用說了。 其次, 喝酒讓人覺得熱, 其實是熱量被酒從內部“拱到”體表, 體表感覺暖而體內在變冷, 其實熱能總量不變, 只是一場身體感覺的欺騙。

原來, 酒精的成分乙醇, 有擴張血管的作用, 因此酒一下肚, 血管擴張→血液迴圈與呼吸加快→體內(內臟、肌肉等)熱量更快從血流散發到體表(皮膚)→感覺身體在發熱, 這才是錯覺背後的真相。

最後, 還要指出的是,

酒精及其代謝產物, 對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有一定的麻醉作用, 這也讓肌膚對外界寒冷敏感度下降, 也就覺得酒後沒那麼冷了。

支招:酒要這樣喝

雖然“喝酒能暖身”是假的, 不過, 酒不全然是壞東西, 關鍵要正確地喝。 胡世雲指出, 我國酒文化有數千年歷史, 藥用一直伴隨在旁。

中醫稱“酒為百藥之長”, 因此“醫”字的繁體字“醫”, 下方部首正是“酉”, 酉者, 酒也。 說明酒本身是作為一味藥, 是世界最古老的藥品之一。 早在《神農本草經》中明確記載用酒制藥材以治病;酒最早用作麻醉劑, 華佗用的“麻沸散”, 即用酒沖服。

即使是在現代外科醫學中, 酒也佔有重要地位, 如碘酒、牙痛水、痱子水、蟲咬水等。

那麼, 如何正確喝酒, 最能發揮其藥用價值?胡世雲指出:

溫酒慢喝:中醫認為酒溫性有小毒,

走心竄經, 可通絡、活瘀、散寒, 因此需要每次溫著喝, 量少且慢慢喝, 切忌拼酒、急喝、追求高度酒。

虛寒者加生薑糯米:高度白酒固然喝起來爽, 但中醫養生更推薦黃酒、米酒, 尤其是冬天溫著喝, 加入生薑、糯米一起煮, 健脾、祛濕、溫補胃腸, 尤其適合體質虛寒者。

酒烹羊禽才真的暖身:陽虛體寒者, 可以酒入膳, 補充能量。 推薦秋冬季將酒與雞、鵝、鴨、羊肉等熱性肉食同烹, 發揮“百藥之長”的功效。 比如火焰鵝, 能去腥味且溫通血脈;啤酒鴨, 解陰濕燥熱;燉羊肉裡放點酒, 味美又解燥。 當然, 酒膳裡放入附子、肉桂、巴戟天、杜仲等藥材, 還可助陽補陽。 不過, 最好請醫生辨明體質再定藥膳方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