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老人跳廣場舞或因內心孤獨

“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 綿綿的青山腳下花正開……”每當華燈初上, 全國各地的廣場、公園里都會響起歡歌勁曲, 幾十甚至上百位中老年人聚在一起, 隨著節拍跳起廣場舞。 簡潔有力的動作、節奏感強的音樂、平常的大爺大媽, 這些普普通通的元素卻讓廣場舞風靡大江南北, 甚至跳出國門。 6月14日, 有網友爆料稱, 繼巴黎之后, 中國大媽又將廣場舞跳到了莫斯科紅場, 并引來當地警察。 照片中, 不僅中國大媽跳得興高采烈, 還有老外加入其中, 引發網友議論。 有網友調侃說:“大媽們, 下一站是白宮還是火星呢?”

隨著廣場舞如火如荼地蔓延開來, 一些負面消息逐漸走進我們的視線:震耳欲聾的音樂嚴重擾民、不同的隊伍因“搶地盤”大打出手, 更有甚者, 為了讓丈夫跟自己一起跳舞, 廣西一位女士竟以吞殺蟲劑相逼。 北京回龍觀醫院老年科主任尚蘭對此表示, 在火熱的廣場舞背后, 隱藏著中老年人內心深處的孤獨和對交往、陪伴的渴望。

尚蘭解釋說, 從某種程度看, 這些跳廣場舞的中老年人普遍存在心靈匱乏的現象。 如今五六十歲的這代人, 他們趕上了“上山下鄉”, 趕上了下崗再就業, 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導致其中很多都提前退休, 子女又大都“漂”在大城市, 很多家庭出現“空巢”現象, 單純依靠家里有限的情感交流難以排解孤獨。

而且, 現代人際關系冷漠, 尤其在城市里, 大家關起門來, 誰都不認識誰。 但人自古就是群居動物, 都有社交的需求, 廣場舞恰恰以一種全新的形式, 為中老年人提供了一個交往平臺。

漢代的《毛詩·序》中記載:“情動于中, 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嘆之, 嗟嘆之不足, 故詠歌之, 詠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這說明, 古代人就會通過舞蹈來溝通感情, 發泄和排遣心中的不滿。 尚蘭說, 通過跳舞, 老年人能建立朋友圈, 加強情感聯系, 維持良好的關系和友誼。

河南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醫師張玉娟補充說, 廣場舞還滿足了中老年人喜歡聊家長里短的需求。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常務理事、天津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賈曉波指出,

研究發現, 運動能改善情緒。 廣場舞動作簡單, 活動量大, 易于學習和堅持。 跳舞時, 人的注意力會集中在樂曲上, 并隨著節奏將情感抒發在舞姿上, 釋放內心積壓的不快和郁悶。

對于廣場舞引發的一系列負面事件, 張玉娟說, 這可以用心理學上的“去個性化”理論來分析。 當人們容身于集體情緒的亢奮中時, 個性就像水里的糖一樣消失無跡了, 行為一致還能獲取群體的認可及歸屬感。 這就導致了盡管擾民, 但他們依然“舞照跳, 音樂照鬧”, 甚至與干預者對峙。

張玉娟指出, 如果不能合理幫助中老年人排解內心的孤獨感, 將可能給社會帶來像“蝴蝶效應”一樣的管理挑戰。 尚蘭建議, 年輕人首先要對跳舞的大爺大媽們多一點包容和理解。

試想, 如果是自己的母親、外婆在跳舞, 還忍心惡語相譏甚至采取攻擊行為嗎?為人子女者, 也要多關注父母的心理需求, 有事沒事多回家陪陪他們, 隔三差五打個電話聊聊近況。 其次, 跳廣場舞要合理組織, 不要影響他人休息, 彼此之間也應合理協商, 不要因小事傷了和氣。 有關部門也需要加強管理, 規定跳舞的時段和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