鳑魮魚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姚可成《食物本草》
【拼音名】Pánɡ Pí Yú
【別名】鱊鮬、鱖鯞(《爾雅》), 婢聶、青衣魚(崔豹《古今注》), 旁皮鯽(《爾雅翼》), 鮬魚(《滇南本草》), 文魮(《醫林纂要》)。
【來源】為鯉科動物中華鳑鲏魚的肉。
【原形態】
體側扁, 高而短, 略呈卵圓形。 體長約4~15厘米。 頭小, 眼大, 口端位, 鱗圓, 側線不完全, 鱗片30~40。 背鰭Ⅲ9~10。 臀鰭Ⅲ8~10, 起點在背鰭后部之下。 尾鰭分叉。 體背灰綠色, 體側及腹部銀白色。
鳑鲏魚的種類很多, 常見的尚有刺鳑鲏、石鮒魚及小須鱊等種。
【生境分布】棲于江河、湖泊、池沼中。 以藻類植物為食。 多分布華東、華南一帶。
【性味】
①《滇南本草》:味甘。
②《醫林纂要》:甘, 溫。
【功能主治】
①《滇南本草》:煮食令人下元有益。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益脾胃。
③《醫林纂要》:善發瘡, 可用以起痘毒。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