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野牡丹根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陸川本草》

【拼音名】Yě Mǔ Dān Gēn

【英文名】Root of Common Melastoma

【別名】王不留、痢疾罐

【來源】

藥材基源:為野牡丹科植物野壯丹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elastoma candidum D.Don

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挖, 洗淨, 切片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灌木, 高0.5-1.5m。 莖印四棱形或近圓柱形, 莖、葉柄密被緊貼的鱗片狀糙毛。 葉對生;葉柄長5-15mm;葉片堅紙質, 卵形或廣卵形, 長4-10cm, 寬2-6cm, 先端急尖, 基部淺心形或近圓形, 全緣, 兩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基出脈7條。 傘房花序生於分枝頂端, 近頭狀, 有花3-5朵, 稀單生, 基部具葉狀總苞2;苞片、花梗及花萼密被鱗片產太糙伏毛;花梗長3-20mm;花5數, 花萼長約2.2cm, 裂片卵形或略寬,

與萼管等長或略長, 先端漸尖, 兩面均被毛;花瓣玫瑰紅色或粉紅色, 倒卵形, 長3-4cm, 先端圓形, 密被緣毛;雄蕊5長5短, 長者藥隔基部伸長, 彎曲, 末端2深裂, 短者藥室基部具一對小瘤;子房半下位, 5室, 密被糙伏毛, 先端具一圈剛毛。 蒴果壇狀球形, 與宿存萼貼生, 長1-1.5cm, 直徑8-12mm, 密被鱗片狀糙伏毛;種子鑲於肉質胎座內。 花期5-7月, 果期10-12月。

【炮製】除去雜質, 洗淨、曬乾、切片。

【性味】味酸;澀;性平

【功能主治】健脾止瀉;止血和瘀。 主消化不良;食積腹痛;瀉痢;便血;衄血;月經不調;風濕痹痛;頭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研末或泡酒。 外用:適量, 搗敷研末敷。

【附方】①治月經過多, 紅白痢疾, 腹瀉:野牡丹幹根一至二兩, 水煎服, 日服二次。 (《文山中草藥》)②治風濕性關節炎:野牡丹根二兩,

夏枯草五錢, 酒二兩燉, 分二次服。 (福州軍區《中草藥手冊》)

【各家論述】

1.《福建民間草藥》:治疝氣。

2.《陸川本草》:治跌打傷積, 腹瀉。

3. 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消滯健胃, 止血止痛。 治消化不良, 腸炎腹瀉, 痢疾, 胃痛, 血栓性脈管炎, 便血, 衄血, 血吸蟲病。

4. 福州軍區《中草藥手冊》:祛風逐濕, 行瘀止痛, 消炎解毒, 殺蟲。 治頭痛, 偏頭痛, 風濕性關節炎, 跌打損傷, 乳腺炎, 癰疽惡瘡, 腹股溝淋巴結炎, 腸炎, 絲蟲病。

【臨床應用】治療細菌性痢疾和急性胃腸炎。 取野牡丹根2-4兩(幹品)切碎, 加水500ml, 煎至100ml左右, 頓服或兩次分服。 共治72例, 1劑治癒(服藥1次後不再腹汙, 次日腹痛及其他消化道症狀消失)29例, 3天治癒(服藥後腹瀉逐漸減少, 3天內消化道症狀消失)35例, 4天治癒(服藥後腹瀉及各種消化道症狀明顯減輕,

但大便至第4天才成形)4例, 無效4 例。 治癒率94.4%。 據觀察, 一般服藥後數小時即止瀉, 腸嗚音減弱;多數病人次日便秘1天;腹痛於止瀉後逐漸減輕。 但腹脹消失及食欲恢復較慢。 治程中來見不良副作用。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