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烏桕子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拼音名】Wū Jiù Zǐ

【英文名】Seed of Chinese Tallowtree

【別名】烏茶子、桕仔、瓊仔、拱仔。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烏桕Sapium sebiferum (L.)Roxb.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pium sebiferum (L.) Roxb.

採收和儲藏:果熟時採摘, 取出種子,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烏桕 落葉喬木, 高達15m, 具乳汁。 樹皮暗灰色, 有縱裂紋。 葉互生;葉柄長2.5-6cm, 頂端有2腺體;葉片紙質, 菱形至寬菱狀卵形, 長和寬約3-9cm, 先端微凸尖到漸尖, 基部寬楔形;側脈5-10對。 穗狀花序頂生, 長6-12cm;花單性, 雌雄同序, 無花瓣及花盤;最初全為雄花, 隨後有l-4朵雌花生於花序基部;雄花小, 10-15朵簇生一苞片腋內, 苞片菱狀卵形, 先端漸尖, 近基部兩側各有1枚腺體,

萼杯狀, 3淺裂, 雄蕊2, 稀3, 花絲分裂;雌花具梗, 長2-4mm, 著生處兩側各有近腎形腺體1, 苞片3, 菱狀卵形, 花萼3深裂, 子房光滑, 3室, 花柱基部合生, 柱頭外卷。 蒴果橢圓狀球形, 直徑l-1.5cm, 成熟時褐色, 室背開裂為3瓣, 每瓣有種子1顆;種子近球形, 黑色, 外被白蠟。 花期4-7月, 果期10-1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野生或栽培。

資源分佈:分佈于華東、中南、西南及臺灣。

【化學成份】種皮含脂肪油(fatty oil);成熟的種子含脂類(lipid)。

【性味】甘;涼;有毒

【歸經】腎;肺經

【功能主治】拔毒消腫;殺蟲止癢。 主濕疹;癬瘡;皮膚皸裂;水腫;便秘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煎水洗;或搗敷。 內服:煎湯, 煎湯, 3-6g。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桕油, 服一合, 令人下利, 去陰下水氣。 炒子作湯亦可。

2.《綱目》:桕油, 塗一切腫毒瘡疥。

3.《天寶本草》:通腸利便。

治大便秘結, 水腫病, 寒火結胸。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