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芫花根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吳普本草》。

【拼音名】Yuán Huā Gēn

【英文名】Root of Lilac Daphne

【別名】黃大戟、蜀桑、鐵牛皮、浮脹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挖根或剝取根皮, 洗淨, 鮮用或切片曬乾。

【原形態】芫花 直立落葉灌木, 高達1m。 根長者可達10cm, 主根直徑0.6-1.5cm, 有分歧, 外表黃棕色至黃褐色;根皮富韌性。 莖直徑至1cm, 暗棕色;枝細長, 褐紫色, 幼時密生絹狀短柔毛。 葉對生, 間或互生;有短柄, 長約1mm, 被短柔毛;葉片橢圓形至長橢圓形, 長2.5-5cm, 寬0.8-2cm, 稍帶革質, 先端尖, 全緣, 幼時葉之兩面流生絹狀短柔毛, 以脈上為密, 老則漸脫。

花淡紫色, 腋生, 先葉開放, 通常3-7朵生葉腋間短梗上, 以枝端為多;花兩性, 無花瓣;花被管細長, 長約1cm, 密被絹狀短柔毛, 先端4裂, 裂片卵形, 長不及1cm;雄蕊8, 2輪, 著生於花被管上, 不具花絲;雌蕊1, 子房上位, 1室, 花柱極短或缺如, 柱頭頭狀。 核果革質, 白色。 種子1顆, 黑色。 花期3-4月, 果期5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路旁、山坡或栽培於庭園。

資源分佈:分佈于華東及河北、陝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

【化學成份】根含二萜類成分:芫花酯甲(yuanhuacin), 芫花酯乙(yuanhuadin), 芫花瑞香寧(genkwadaphnin)即12-苯甲酸氧基瑞香毒素(12-benzoxydaphnetoxin);雙黃酮類成分:瑞香黃烷素B(daphnodorin B), 芫花醇(genkwanol)A、B、C;香豆精類成分:西瑞香素(daphnoretin), 傘形花內酯(umbelliferone);甙類成分:瑞香甙(daphin), 丁香甙(syringin), 蕪根(yuankanin), 還含β-穀甾醇(β-sitosterol)。

【藥理作用】根的碳酸溶解部分對動物子宮(小鼠離體子宮或孕兔羊膜內注射)有明顯的興奮作用。

麻醉貓靜脈注射, 除引起短暫的血壓下降外, 亦出現子宮收縮。 中毒劑量可延長凝血時間, 並出現血尿。 乙素對魚有很強毒性, 經初步試驗, 10-5濃度在離體豚鼠心臟灌流時, 能擴張冠狀血管, 但效力較凱林(Khellin)為弱。

【性味】味辛;苦;性溫;有毒

【歸經】肺;脾;肝;腎經

【功能主治】逐水;解毒;散結。 主水腫;瘰鬁;乳癰;痔瘺;疥瘡;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4.5g;搗汁或入丸、散。 外用:適量, 搗敷;或研末調敷;或熬膏塗。

【注意】

1.體質虛弱及孕婦忌服。

2.《吳普本草》:久服令人泄。

3.《本草經集注》:決明為之使。 反甘草。

【各家論述】

1.《名醫別錄》:療疥瘡。

2.《分類草藥性》:治風濕筋骨痛, 跌打損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