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立秋後感冒、腦血管疾病都愛找上門!這麼養生整個秋天不生病!

8月7日立秋, 標誌著秋天的開始。 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 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其氣候特點表現為:空氣中濕度減低, 而晝夜溫差增大。 那麼, 立秋後, 天氣由熱轉涼, 有哪些疾病容易發生?又該如何預防這些疾病?我們日常該從哪些方面進行養生呢?下面, 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讓大家健康、安穩度過這個秋天的秘訣吧。

立秋後的幾種常見疾病及預防方法

1、咽喉炎

秋天空氣變得乾燥, 溫度也逐漸降低。 如果出現明顯的咽部不適, 應該注意多喝溫熱水, 多吃些滋陰潤喉之品, 如百合、銀耳、黑木耳、梨等, 平時用嗓較多的人更要保護好嗓子,

儘量減少說話。 另外, 秋天容易上火, 建議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 以免刺激嗓子影響健康。

2、感冒

立秋後溫差大, 容易著涼, 著涼後身體抵抗力下降, 導致病菌乘虛而入, 是感冒的主要誘因。 夏秋之交要注意防寒, 室內注意通風。 身體健康的人, 常用冷水洗洗口鼻, 有助於預防感冒。

3、胃腸疾病

夏秋之交多發胃腸疾病, 有胃病的人要注意保暖, 飲食以溫、淡、素、鮮為宜, 定時定量, 少吃多餐, 不吃冷、硬、燙、辣、黏的食物, 戒煙禁酒。

4、呼吸道疾病

季節變化時, 呼吸道防禦能力差的人很容易得病。 因此, 立秋後應特別注意防範呼吸道疾病和肺病。 老幼等體弱者需注意鍛煉, 加強營養, 保持輕鬆心態也很重要,

時常大笑能增加肺活量。

5、腦血管疾病

寒氣與燥邪相結合, 使血管收縮, 導致腦血管病變增多, 容易誘發中風。 特別是中老年人, 立秋後應注意多攝入含蛋白質、鎂、鈣豐富的食物, 可有效的預防腦血管疾病。 進餐時防止過飽, 以七到八分為宜。

立秋後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大補

秋季意味著進補黃金季節的來臨, 但進補也是有講究的, 不適當的進補方法不僅無法發揮預期的效果, 有時甚至會損害身體健康。

中醫的原則是虛者補之, 不是虛症的患者不宜用補藥。 而且, 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 對症服藥才會補益身體, 否則適得其反。

值得注意的是, 日常的保健養生也要把用藥膳的對象大致分為偏冷偏熱兩大類, 不辨冷熱胡亂進補,

容易導致“火上澆油”。 如濕熱體質的人, 就不能食用食鹿茸等進補, 而應清熱祛濕;平時痰多者可多吃健脾益肺的食品, 如山藥、薏米、百合、杏仁等;老年人喘咳多伴有腎虛, 可適當吃些補肺腎之品, 如冬蟲夏草、蛤蚧、核桃、芡實等。 因此, 進補前最好先請醫生把脈, 對症進補, 才能更好地發揮藥膳功效。

立秋後的四大養生方法

1、飲食養生

少辛增酸 《素問⋅藏氣法時論》曰:“肺主秋……肺欲收, 急食酸以收之, 用酸補之, 辛瀉之。 ”因為辛味發散瀉肺, 酸味收斂肺氣, 秋天肺氣宜收不宜散, 因此要少吃蔥、薑、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 多吃橘子、檸檬、葡萄、蘋果、石榴、楊梅、柚子等酸味食物。

多食滋陰潤肺食物 立秋後燥氣當令, 燥邪易傷肺, 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

可適當食用芝麻、百合、蜂蜜、鳳梨、乳製品等以滋陰潤肺。 另外, 因立秋時暑熱之氣還未盡消, 天氣依然悶熱, 故仍需適當食用防暑降溫之品, 如綠豆湯、蓮子粥、百合粥、薄荷粥等, 此類食物不僅能消暑斂汗, 還能健脾開胃, 促進食欲。

2、起居養生

早臥早起以斂陽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雲:“夫四時陰陽者, 萬物之根本也, 所以聖人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 以從其根, 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逆其根則伐其本, 壞其真矣。 ”立秋後, 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 人應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 在起居上應做到“早臥早起, 與雞俱興”。 早睡可以順應陽氣的收斂, 早起可使肺氣得以舒展, 且防收斂太過。 秋季適當早起, 還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

對於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生有一定意義。 一般來說, 秋季以晚 9~10 點入睡、早晨 5~6 點起床為宜。

使用空調須謹慎 立秋後天氣依舊很炎熱, 很多人仍像夏季一樣, 使用空調來降溫。 需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立秋後儘量不要在晚上睡覺時使用空調。 因為立秋後雖然暑熱未盡, 但晝夜溫差逐漸加大, 往往是白天酷熱、夜間涼爽。 如在晚上睡覺時使用空調, 容易使人出現身熱頭痛、關節酸痛、腹痛腹瀉等症狀。 另外, 睡覺時也不宜對著門窗, 避免受到冷風侵襲而致病。

3、情志養生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使志安寧, 以緩秋刑, 收斂神氣, 使秋氣平, 無外其志, 使肺氣清, 此秋氣之應, 養收之道也。 ”立秋後在精神方面要做到內心寧靜、心情舒暢,

切忌悲憂傷感, 即使遇到傷心的事, 也應主動予以排解, 以避肅殺之氣, 同時還應收斂神氣, 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4、房事養生

立秋時“陽消陰長”, 人體也到了“收斂”的時候, 故應減少房事次數。 因為人體若陽氣不足, 可以借助春天生髮之性、夏天陽熱之氣以溫養生發陽氣, 而陰精不足的人, 則可借助秋冬收藏之性以涵養陰精, 故保精的觀念雖強調是冬季攝生之要領, 實則從立秋就應開始。

作者簡介: 于國泳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治未病中心 副主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