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4大夏季養生對策 清涼消暑(1)

酷暑正當頭, 許多人出現流汗過多、頭暈、腸胃不適的“傷暑”症狀。 坊間也出現各種“消暑”方法。 然而, 如果方法不對, 非但不能去暑, 還可能因而傷身。

對策一、吹冷氣要聰明吹

專家說, 中醫師並不是主張不要吹冷氣, 而是應該有正確的因應方法。 比如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患者進出冷氣房就要小心, 因為他們的血管長期彈性不足, 進出室內外的溫差懸殊, 很容易因為應變??不足而出現腦溢血(由熱到冷讓血管收縮太快), 以及腦栓塞(由冷到熱讓血管擴張不及)。

所以待冷氣房需講究:

1、溫度設定在攝氏26~27度左右(可用電扇維持恒溫)。

2、如果辦公室空調溫度設定很低, 寒氣憋在體內, 會引發冷氣病, 最好多喝熱水提高體溫, 也可避免人體脫水。

3、要在室內放一盆水, 以免人體在空調系統中不知不覺被“脫水”, 並且天天換水, 以免放太久易滋生細菌。

4、避免在冷氣房中運動。 邱榮鵬指出, 在冷氣房運動、大出汗, 打開的毛孔易將風寒(邪)引入體內而造成感冒。

最好選在上班之前(約早上6點), 或下班之後(晚上5、6點), 太陽沒有直曬, 天氣不會太熱的時候, 稍微運動一下, 讓身體微出汗就好。 最好只到公園走走, 不適合做非常劇烈、容易大出汗的運動, 專家建議。

5、不過中醫師們都一再叮嚀, 冷氣最好還是別吹太久, 否則汗腺調節容易出問題, 驟然走向炎熱戶外時,

身體無法正常排汗散熱, 就有可能中暑。

6、為了喚醒中樞神經的正常運作, 常待在冷氣房的上班族, 應該時常站起來動一動, 且不要頻繁地進出冷氣房與非冷氣房之間, 專家提醒。

不太會流汗的人可以吃一些薑, 或是加蔥白一起煮水喝, 讓身體調節趨向正常, 專家建議。

對策二、吃對時間與方法

坊間也有人在談該吃什麼可降暑, 但專家認為, 只要多吃點寒涼的瓜果, 並且在減少能量的前提下, 人體自然會覺得涼下來。

專家認為吃一些滋陰的方劑, 讓體內的“陰液”足夠, 不怕被“蒸幹”, 反而能有“不怕熱”的感覺。

究竟該不該吃冰?專家說, 其實中醫不是叫大家完全忌口, 而是要看時間、地點及方法。 比方急症發作期如氣喘或咳嗽時,

最好不要吃冰。

還要看吃的方法。 專家提議“口含冰塊”, 因為冰塊是慢慢溶化, 降溫速度不會太快, 也較能持續長久。 並且吃冰前可以先吃點薑片, 以保護胃壁。

外在環境的因素也要考慮, 如果是大熱天的室外, 可以多喝一些退了冰的涼水, 調節溫度讓身體達到恒溫狀態。 如果是待在冷氣房中, 就不適合再吃冰冷的東西了, 專家說。

霜淇淋的問題比較多, 它雖會短暫令人感覺喉頭、食道一陣涼意, 但後續卻需要耗損身體更多能量來代謝高糖, 非常不好。

時間也要講究。 醫師建議想吃冰卻不想造成身體太大負擔的民眾, 可以選在正午吃。

對策三、抗暑, 也要“除濕”

出汗後如果沒有馬上擦乾, 會停留在體表形成“濕邪”, 阻礙汗水從皮膚裡排出,

令人感覺更熱。 而如果吃太多寒涼冰冷的食物, 會影響腸胃的正常運作, 讓體內的濕氣排不出去而更濕。

對策四、消暑, 更重養心

中醫理論講的“心”, 主管中樞神經、心臟血管以及情智系統, 討論範圍比西醫理論所討論的還要大。

中醫講“心主神明”, 就是情緒上的控制, 所以心靜就會自然涼。

然而他也坦言, 在炎炎夏日, 光靠“心靜”恐怕效果不大, 因為溫度會令人不舒服或覺得煩燥。 所以他認為養心首先要“陰液充足”, 不管外在熱度如何改變, 心都很容易靜得下來。

養心的另一個層次, 是避免“心陽虛”及“心氣虛”的發生。 韓豐隆解釋, 中醫理論認為“汗為心之液”, 如果大量出汗, 容易傷到“心氣”, 並且產生“心氣虛”的現象。

此時, 可以多吃一點“補氣養陰”的方子或藥材, 像具有益氣、生津、煞陰止汗功能的生脈飲(黨參、西洋參或玉竹、麥門冬、五味子), 但不適合吃人參。

最受歡迎保健熱文 經絡養生活氣血 人字拖加重腳負擔 睡姿好可去皺紋 臥室植物巧搭配 壓力過大信號 十個喝水習慣暴露出你是水盲 給宅人一族的10條養生經 日常使用手機接打電話的7大誤區 三種錯誤刷牙方法最糟蹋牙齒 面部表情過於豐富容易衰老 從疲勞走向疾病只需要五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