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真香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證類本草》
【拼音名】Jiànɡ Zhēn Xiānɡ
【別名】紫藤香(《衛濟寶書》), 降真(《真臘風土記》), 降香(《綱目》)。
【來源】為豆科植物降香檀的根部心材。 全年皆產, 將根部挖出後, 削去外皮, 鋸成長約50釐米的段, 曬乾。
【原形態】
降香檀, 又名:花梨母。
喬木, 高10~15米, 除幼嫩部分、花序及子房略被短柔毛外, 其餘無毛。 小枝有蒼白色、密集的皮孔。 單數羽狀複葉, 長12~25釐米, 有小葉9~13片, 稀為7片;葉柄長1.5~3釐米;小葉近革質, 卵形或橢圓形, 長4~7釐米, 寬2~3釐米, 先端急尖, 鈍頭, 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小葉柄長4~5毫米。 圓錐花序腋生, 連總花梗長8~10釐米;苞片和小苞片闊卵形, 長約1毫米;花小極多數,
【生境分佈】分佈海南。 產海南。
【性狀】乾燥的根部心材, 呈條塊狀。 表面紅褐色至棕紫色, 有刨削之刀痕, 光滑有光澤, 並有縱長線紋。 如劈裂之, 斷面粗糙, 強木質纖維性, 紋理細而質堅硬;氣香味淡稍苦, 燒之香氣濃郁。 以紅褐色、結實、燒之有濃郁香氣, 表面無黃白色外皮者為佳。
【化學成份】印度黃檀的心材含黃檀素、去甲黃檀素、異黃檀素、黃檀素甲醚、黃檀酮和黃檀色烯。
【藥理作用】印度黃檀能顯著縮短家兔血漿的再鈣化時間。
【炮製】水浸後, 蒸至適度, 鎊片或刨片, 曬乾。
【性味】
辛, 溫。
①《海藥本草》:溫平, 無毒。
②《品匯精要》:甘, 溫平, 無毒。
③《綱目》:辛, 溫, 無毒。
【歸經】
入肝、脾經。
①《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②《玉楸藥解》:入足太陰脾、手少陰心經。
【功能主治】
理氣, 止血, 行瘀, 定痛。 治吐血, 咯血, 金瘡出血, 跌打損傷, 癰疽瘡腫, 風濕腰腿痛, 心胃氣痛。
①《海藥本草》:主天行時氣。
②《綱目》:療折傷金瘡, 止血定痛, 消腫生肌。
③《玉楸藥解》:療梃刃損傷, 治癰疽腫痛。
④《本草再新》:治一切表邪, 宣五臟鬱氣, 利三焦血熱, 止吐, 和脾胃。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0.8~1.5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敷。
【注意】
①《本經逢原》:血熱妄行、色紫濃厚、脈實便秘者禁用。
②《本草從新》:癰疽潰後, 諸瘡膿多, 及陰虛火盛, 俱不宜用。
【附方】
①治打撲傷折, 內損肺肝:紫金皮、降真香、補骨脂、無名異(燒紅, 酒淬七次)、川續斷、琥珀(另研)、牛膝(酒浸一宿)、桃仁(去皮尖)、當歸(洗, 焙)、蒲黃各一兩, 大黃(濕紙裹煨)、樸硝(另研)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 每服二錢, 食前濃煎蘇木當歸酒調服。 (《奇效良方》大紫金皮散)
②治金刃或打撲傷損, 血出不止:降真香末、五倍子末、銅末(是削下鏡面上銅, 於乳缽內研細)等分或隨意加減用之。
③治癰疽惡毒:番降末、楓乳香等分。 為丸熏之, 去惡氣。 (《瀕湖集簡方》)
【各家論述】
①《本草經疏》:降真香, 香中之清烈者也, 故能辟一切惡氣。 入藥以番舶來者, 色較紅, 香氣甜而不辣, 用之入藥殊勝, 色深紫者不良。 上部傷, 瘀血停積胸膈骨, 按之痛或並脅肋痛, 此吐血候也, 急以此藥刮末, 入藥煎服之良。 治內傷或怒氣傷肝吐血, 用此以代郁金神效。
②《本經逢原》:降真香色赤, 入血分而下降, 故內服能行血破滯, 外塗可止血定痛。 又虛損吐紅, 色瘀昧不鮮者宜加用之, 其功與花蕊石散不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