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樨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嶺南采藥錄》,
【拼音名】Luán Xī
【英文名】Stem and leaf of Indian Pluchea
【別名】格雜樹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闊苞菊的莖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luchea indica (L.) Less.[Baccharis indica L.]
採收和儲藏:全年可采, 洗淨, 鮮用。
【原形態】闊苞菊, 灌木, 高2-3m。 莖上部分枝, 幼枝被短柔毛, 後脫落。 葉互生;葉片倒卵形或倒闊卵形, 長5-7cm, 寬1-3cm, 先端鈍或有短尖, 基部楔形, 邊緣有較密的細齒或鋸齒, 兩面被短柔毛, 或下麵被疏毛。 頭狀花序, 直徑3-5mm, 在莖枝頂端作傘房狀排列;花序 梗密被短柔毛;總苞片外層卵形或闊卵形, 有緣毛, 背面被短柔毛, 內層狹, 條形, 無毛;雌花多層, 冠毛絲狀, 簷部3-4齒, 裂;兩性花少,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濱沙地或近潮水的空曠地。
資源分佈:分佈於我國南部各省沿海一帶和臺灣。
【化學成份】地上部分闊苞菊甙(plucheoside)A、B, 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 glucoside), 丁香油酚葡萄糖甙(eugenylglucoside), 4-烯丙基-2, 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甙(4-allyl-2,6-dimethoxyphenyl glucoside),水楊酸甲葡萄糖甙(methylsalicylate glucosicde), 苯甲基葡萄糖甙(benzyl glucoside), 苯乙基葡萄糖甙(phenylethyl glucoside), (Z)-2-已烯基葡萄糖甙[(Z)-2-hexenyl glucoside]松脂酚單葡萄糖甙(pimresinol monoglycoside), 丁香樹脂酚單葡萄糖甙(syringaresinol monoglycosixde), 蘇式(threo)的和赤式(erythro)的1, 2-雙-(4-羥基-3-甲氧基苯基)-2-[2-甲氧基-4-(IE-丙烯-3-醇)-苯氧基]-1, 3-丙二醇
【藥理作用】抗炎作用, 欒樨根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 該提取物對角叉菜膠、組胺、5-羥色胺、透明脂酸酶、鈉-尿酸等引起的多種炎症倖免有抑制作用。
【性味】味甘;性微溫
【功能主治】暖胃去積;軟體堅散結;祛風除濕。 主小兒食積;癭瘤痰核;風濕骨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各家論述】
1.《嶺南采藥錄》:治板鬁, 取莖葉搗取自然汁, 加入牛皮膠、海帶, 燉溶服之。
2.《廣州植物志》:取葉搗爛後;和米粉及糖, 製成欒犀餅, 小孩食之有暖胃去積之效。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