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佛家養生與茶道養生的密切關係

茶道與禪語有著共通的作用, 其意義都在於“養心”。 中國茶道主要還是在於佛教文化的滋養。 在茶道中佛典喝禪語的引用, 可以提高人的慧性, 讓人們對茶道養生及茶文化都能有更深的理解, 也從中讓悟道更加有趣。

一、無

“無”是歷史上禪僧常書寫的一個字, 也是茶室中常掛的墨寶。 “無”不是世俗所說的“無”, 而是超越了世俗認為的“有”“無”之上的“無”, 是 佛教的世界觀的反映。 講到“無”, 不能不提起五祖傳道的典故。 禪宗五祖弘忍在將傳授衣缽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門人, 要他們各自寫出對佛法的了悟心得, 水寫得最好就把衣缽傳給誰。 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個飽學高僧, 他寫道: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 莫使惹塵埃。 弘忍認為這偈文美則美, 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諦。 而當時寺中一位燒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弘忍認為, “會能了悟了”。 於是當夜就將達摩祖師留下的袈裟和鐵衣缽傳給了慧能, 。 因為慧能明白了“諸性無常, 諸法無我, 涅磐寂靜”的真理。 只有認識了世界“本來無一物”才能進一步認識到“無一物中物盡藏, 有花有月有樓臺。 ”茶學界普遍認為, 只有了悟了“無”的境界, 才能創造出“禪茶一味”的真境。 “無”是茶道藝術創造的源泉。 #p#分頁標題#e#

二、直心是道場

茶道界把茶室視為修心悟道的道場。 “直心”即純潔清靜之心, 要拋棄一切煩惱, 滅絕一切妄念, 存無雜之心。 有了“直心”, 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 若無“直心”就是在最清靜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茶道認為現實世界即理想世界, 求道、證道、悟道在現實中就可進行,

解脫也只能在現實中去實現。 “直心是道場”詩茶人喜愛的座右銘。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應該這樣做, 不應該那樣做”等等按世俗常規辦的事的主管能動徹底忘記, 而應保持一個毫無造作, 不浮不躁, 不卑不亢, 不貪不嗔的虛靜之心。

四、萬古長空, 一朝風月

這句話典出於《五燈會元》卷二。 有一次有僧人問崇慧禪師:達摩祖師尚未來中國時, 中國有沒有佛法。 崇慧說:“尚未來時的事暫且不論, 如今的事怎麼做?”僧人不懂, 又問:我實在不領會, 請大師指點。 崇慧禪師說:萬古長空, 一朝風月。 “隱指佛法於天地同存, 不依大摩來否而變, 而禪悟則是每個人自己的事, 應該著眼自身, 著眼現實, 而不管他大摩來否。

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從來名士能萍水,

自古高僧愛鬥茶。 ”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 對茶養生茶文化都有著極為重大的幫助。 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丈清規“是佛教茶儀月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