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酸棗仁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酸棗仁湯

【出 處】《金匱要略》

【分 類】中醫藥學(一級學科);方劑學(二級學科);方劑(三級學科)

【組 成】酸棗仁二升, 甘草一兩, 知母二兩, 茯苓二兩, 川芎二兩。 以水八升, 煮酸棗仁, 得六升, 納諸藥,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功 用】養血安神, 清熱除煩。

【主 治】虛勞虛煩不得眠, 心悸盜汗, 怔忡恍忽, 夜以不安, 頭目眩暈, 咽幹口燥。

【用 法】上七味粗搗篩。 每服15克, 用水230毫升, 煎至180亳升, 去滓溫服。

【方 論】

清·喻 昌:虛勞虛煩, 為心腎不交之病, 腎水不上交心火, 心火無制, 故煩而不得眠, 不獨夏月為然矣。 方用酸棗仁為君, 而兼知母之滋腎為佐, 茯苓、甘草調和其間,

芎 入血分, 而解心火之躁煩也。 (《醫門法律》)

清·徐 彬:虛勞虛矣, 兼煩是挾火, 不得眠是因火而氣亦不順也, 其過當責心。 然心火之盛, 實由肝氣鬱而魂不安, 則木能生火。 故以酸棗仁之入肝安神最多為君;川芎以通肝氣之鬱為臣;知母涼肺胃之氣, 甘草瀉心氣之實, 茯苓導氣歸下焦為佐。 雖曰虛煩, 實未嘗補心也。 (《金匱要略論注》)

清·羅 美:經曰:肝藏魂, 人臥則血歸於肝。 又曰:肝者, 罷極之本。 又曰:陽氣者, 煩勞則張, 精絕。 故罷極必傷肝, 煩勞則精絕, 肝傷、精絕則虛勞虛煩不得臥明矣。 棗仁酸平, 應少陽木化, 而治肝極者, 宜收宜補, 用棗仁至二升, 以生心血, 養肝血, 所謂以酸收之, 以酸補之是也。 顧肝鬱欲散, 散以川芎之辛散, 使輔棗仁通肝調營,

所謂以辛補之。 肝急欲緩, 緩以甘草之甘緩, 防川芎之疏肝洩氣, 所謂以土葆之。 然終恐勞極, 則火發于腎, 上行至肺, 則衛不和而仍不得眠, 故以知母崇水①, 茯苓通陰, 將水壯、金清而魂自寧, 斯神凝、魂藏而魄且靜矣。 此治虛勞肝極之神方也。 (《古今名醫方論》)

清·張 璐:虛煩者, 肝虛而火氣乘之也, 故特取酸棗仁以安肝膽為主, 略加芎 調血以養肝, 茯苓、甘草培土以榮木, 知母降火以除煩, 此平調土木之劑也。 (《張氏醫通》)

清·尤 怡:人寤則魂寓於目, 寐則魂藏於肝。 虛勞之人, 肝氣不榮, 則魂不得藏, 魂不得藏故不得眠。 酸棗仁補肝斂氣, 宜以為君。 而魂既不歸, 容必有濁痰燥火乘間而襲其舍者, 煩之所由作也。 故以知母、甘草清熱滋燥;茯苓、川芎行氣除痰,

皆所以求肝之治, 而宅其魂也。 (《金匱要略心典》)

清·王子接:虛煩、胃不和、膽液不足, 三者之不寐, 是皆虛陽混擾中宮, 心火炎而神不定也。 故用補母瀉子之法, 以調平之。 川芎補膽之用, 甘草緩膽之體, 補心之母氣也;知母清胃熱, 茯苓泄胃陽, 瀉心之子氣也。 獨用棗仁至二升者, 取酸以入心, 大遂其欲而收其緩, 則神自凝而寐矣。 (《絳雪園古方選注》)

清·張秉成:夫肝藏魂, 有相火內寄。 煩自心生, 心火動則相火隨之, 於是內火擾亂, 則魂無所歸。 故凡有夜臥魂夢不安之證, 無不皆以治肝為主。 欲藏其魂, 則必先去其邪。 方中以知母之清相火, 茯苓之滲濕邪, 川芎獨入肝家, 行氣走血, 流而不滯, 帶引知、茯搜剔而無餘。 然後棗仁可斂其耗散之魂,

甘草以緩其急悍之性也。 雖曰虛勞, 觀其治法, 較之一於呆補者不同也。 (《成方便讀》)

今·曹穎甫:酸棗仁湯之治虛煩不寐, 予既屢試而親驗之矣。 特其所以然, 正未易明也。 胃不和者寐不安, 故用甘草、知母以清胃熱。 藏血之髒不足, 肝陰虛而濁氣不能歸心, 心陽為之不斂, 故用酸棗仁以為君。 夫少年血氣盛, 則早眠而晏②起;老年血氣衰, 則晚眠而晨興。 酸棗仁能養肝陰, 即所以安神魂而使不外馳也。 此其易知者也。 惟茯苓、川芎二味, 殊難解說。 蓋虛勞之證, 每兼失精、亡血, 失精者留濕, 亡血者留瘀。 濕不甚, 故僅用茯苓;瘀不甚, 故僅用川芎。 此病後調攝之方治也。 (《金匱發微》)。

【方 解】

本證由於肝血不足, 虛熱內擾所致。 肝藏魂, 內寄相火 , 肝血虛則魂不安,

虛火擾心則神不寧, 故出現虛煩不得眠、心悸;虛陽上擾, 故頭目眩暈;虛熱迫津外泄, 故夜間盜汗;咽幹口燥, 脈細弦或數, 為陰虛內熱之象。 本方酸棗仁養血補肝, 寧心安神;茯神寧心安神;知母滋陰清熱;川芎調氣疏肝;生甘草清熱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