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解析支氣管哮喘
文章導讀
那麼下面我們就從中醫角度來認識一下支氣管哮喘:
至金元時期,
自《丹溪心法》一書開始,
將哮喘獨立成篇,
並提出“未發以扶正氣為主,
既發以攻邪氣為急”的觀點,
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明代戴原禮就本病病因,
明確提出宿根之說。
清代對哮病的認識有更大進展,
在病因上,
李用粹將其概括為:內有壅塞只氣,
外有非時之感,
隔有膠固之痰。
在辨證論上,
《醫宗金鑒》將其分為寒、熱、虛、實四類。
在治療上,
不少醫家根據自己臨床實踐,
對前人經驗進行了總結和整理。
報導病例的樣本數顯著增加,
往往多達百例以上。
對本病的辨證,
特別是舌苔和脈象研究上,
有較大進展。
應用氣功治療哮喘,
在這一時期達到鼎盛,
從療效到機理都作了較為客觀的觀察。
另外,
以體針為主的各種穴位刺激法也被應用於本病的治療。
本病治療取得重大進展,
是在70年代末期之後,
一方面是,
從病因病機、辨證分型直至療效評價的認識漸趨一致;另一方面,
針對本病症情複雜,
容易復發的特點,
治療方法則日趨多樣,
專方治療和針灸療法,
已成為當前防治哮喘的主要方法之一。
同時,
在治療效果上,
已越來越顯示出中醫藥的優勢,
據對公開報導的臨床資料統計,
其有效率在85%~90%左右。
始於60年代。
當時曾觀察施行氣功治療患者的尿17一酮類固醇含量的變化,
認為其療效的產生可能與增加腎上腺皮質的血流有關。
80年代以來,
廣泛開展了內分泌學、免疫學、血液流變學及分子生物學等方面的研究,
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如發現應用補腎法,
能調節患者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系統的功能,
提高受外源性激素抑制的垂體——腎上腺軸的興奮性,
由此而獲得哮喘的遠期療效。
另外,
通過血液流變學測定,
發現支氣管哮喘的發病過程和臨床所見的瘀血證表現,
與多項血液流變學指標異常有關。
也應該不斷的去學習了和瞭解疾病的誘因及發展,
隨時做好身體的養生健身措施。
秋天到了, 隨著天氣的轉涼, 有哮喘病的患者要開始做好防範了。 許多朋友對哮喘的發病機理不是很明白, 從而也不知道從哪去進行有效的預防。
支氣管哮喘(下簡稱哮喘)是一種以發作性胸悶咳嗽, 大多呈典型呼吸性困難伴哮鳴音為臨床特徵的常見慢性病。 本病多在遺傳的基礎上受到體內多種因數激發下發病。 但其確切病因, 迄今還未完全弄清。 目前, 現代醫學尚無根治的方法和藥物。
在中醫學中, 本病歸屬於哮喘或哮病。 早在《黃帝內經》即有記載, 如《素問·通評虛實論》雲:“乳子中風熱, 喘鳴肩息”描述了小兒哮鳴的病因與症候。 漢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闡述了喉間哮鳴有聲、不能平臥的發病特點, 所制小青龍湯, 越婢加半夏湯等, 迄今仍為臨床所常用。 唐宋時期, 無論對本病的臨床症候及方藥治療都有進一步的認識。
現代中醫治療哮喘的臨床資料, 首見於1954年。 50年代中後期在發掘繼承古方(主要是含砒方藥)和民間驗方上做了大量工作, 並開展了有益的探討。 60年代, 本病治療進一部引起中醫界的注意,
中醫防治哮喘的機理研究,
尋求支氣管哮喘治療的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中醫藥工作者, 始終沒有停止過探尋的腳步。 我們每一個愛生命重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