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養一個“聽話”的乖孩子,大概是你最大的失敗了

生命君開小號啦更多實用、有料的育兒知識請移步“母嬰日報”翻牌子(ID:muyingribao)

這幾天, 你的朋友圈或許被央視的一部紀錄片——《鏡子》刷屏了。

這部醞釀10年、製作2年的紀錄片, 講述了三個家庭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 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 接受“改造”的故事。

在很多人眼中, 他們都是“問題孩子”, 帶著“不聽話”“叛逆”的標籤, 與“乖孩子”絲毫不沾邊。

但教育心理學家研究發現, 很多焦慮症、抑鬱症患者, 小時候多是乖孩子, 他們習慣於討好他人, 承受著本不屬於他們的壓力, 等不滿情緒達到忍受極限就會發展成“問題孩子”。

生活中, 你可能會在出門前叮囑孩子:“乖乖聽姥姥的話!”也時常聽到這樣的誇獎:“這孩子真乖, 小小年紀就這麼懂事!”

好像“乖”就是好孩子的標準。 如果你也這樣認為, 那心理學專家可要潑你涼水了。

孩子太乖並不是什麼好事

孩子的成長如同一棵樹, 自然生長會枝繁葉茂, 而用柵欄圍起來, 雖然外形符合期望, 但壓抑了許多成長的力量, 甚至會造成內傷。

比起熊孩子, 乖孩子的弱點或許更為“致命”:

當別人的配角

2016年, 中國青年報發佈的一項針對2000人的調查顯示, 48.4%的受訪者有“配角綜合征”, 他們不喜歡向前闖, 甘當別人的配角。

53.9%的受訪者認為, 孩子從小接受“乖孩子”理念不去爭取是主因;

33.6%的受訪者認為, 父母事事作主導致決策勇氣缺位。

研究表明, 太聽話的孩子更容易在團隊中淪為配角。 他們在父母的保護下過日子, 成為生活的傀儡, 心理脆弱,

承受力差。

唯唯諾諾, 沒主見

乖孩子的思維方式, 決定了他們長大後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現:

敏感于周圍人的言行, 經常懷疑, 退縮;

缺少分析問題的能力, 決策力低, 容易猶豫,

自卑, 不敢承擔, 感覺怎麼努力都難以讓人滿意;

習慣討好他人, 讓人覺得好欺負;

經常壓抑自我需求, 積壓不良情緒;

泯滅個性, 扼殺創造力

如果家長一直否定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點, 不讓他去嘗試、冒險, 孩子會逐漸變得保守, 缺乏創新性和開拓性, 缺乏樂趣。

表面乖巧, 內心叛逆

有的孩子為了討父母歡心就壓制情感, 違背自己的意願, 等不滿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出來。 與其他孩子相比, 更可能叛逆。

“不聽話”的孩子也很可愛

教育心理學家表示, 太聽話的孩子雖然成長過程會比較順利, 但容易流於平庸, 淪為配角。

而那些敢跟父母頂頂嘴的孩子, 其反叛、質疑精神往往是走向卓越和成功需要具備的品質。

更抗壓, 不做“瓷娃娃”;

更有創造力, 不做複製品;

更會表達, 不做悶罐子;

有主見, 不做牆頭草;

更獨立, 不做小隨從。

不做“瓷娃娃”:敢於表達自我的孩子, 往往更有勇氣、更抗壓、更能經受挑戰。

不做複製品:不聽話的孩子往往更喜歡動腦子, 更具備創新能力。

不做悶罐子:有時候孩子頂嘴時的“歪理”, 正是他們在努力表達自己的想法。

不做牆頭草: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不容易成為牆頭草, 而往往能成為意見領袖。

不做小隨從:不聽話的孩子拒絕包辦, 更喜歡自己動手, 行動力因此不斷增強。

培養一個敢說、敢做的孩子

事實上,教育是為了更好發現孩子的天性,尊重並給予發展空間,使之發揮潛能,美好綻放。

要意識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帶他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陪他一起體驗世界,體驗自我。

不要過多干涉孩子的想法、需求、願望,能配合時儘量積極配合。

要給他愛、鼓勵和支持,而不是威脅、控制、懷疑或評判。

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要看到孩子的需求,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

讓孩子做符合他年齡的事,不過分超越也不包辦,比如不要讓四五歲的孩子經常性地照顧體貼他人,不要強制十多歲的孩子保持長時間安靜。

鼓勵孩子表達自我,幫他建立自我邊界,不侵犯他人,也不讓他人侵犯自己。

別讓孩子去承擔父母的矛盾、負面情緒。

當然,有些養育良好、內心富足的孩子也會表現出乖和懂事的特點,分辨起來很簡單:

看孩子是坦然、欣喜、滿足,還是怯怯的、違心的、討好的、賣力的。

如果是前者,不用擔心;如果是後者,就要注意解放捆綁孩子的枷鎖,別讓他太“乖”了。▲

(圖片來源:全景網)

本期

母嬰智囊團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長 張侃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琚金民 孔令雪

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醫師 趙晨濱

編輯:畢可

事實上,教育是為了更好發現孩子的天性,尊重並給予發展空間,使之發揮潛能,美好綻放。

要意識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立個體,帶他來到這個世界是為了陪他一起體驗世界,體驗自我。

不要過多干涉孩子的想法、需求、願望,能配合時儘量積極配合。

要給他愛、鼓勵和支持,而不是威脅、控制、懷疑或評判。

和孩子互動的過程中要看到孩子的需求,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

讓孩子做符合他年齡的事,不過分超越也不包辦,比如不要讓四五歲的孩子經常性地照顧體貼他人,不要強制十多歲的孩子保持長時間安靜。

鼓勵孩子表達自我,幫他建立自我邊界,不侵犯他人,也不讓他人侵犯自己。

別讓孩子去承擔父母的矛盾、負面情緒。

當然,有些養育良好、內心富足的孩子也會表現出乖和懂事的特點,分辨起來很簡單:

看孩子是坦然、欣喜、滿足,還是怯怯的、違心的、討好的、賣力的。

如果是前者,不用擔心;如果是後者,就要注意解放捆綁孩子的枷鎖,別讓他太“乖”了。▲

(圖片來源:全景網)

本期

母嬰智囊團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長 張侃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琚金民 孔令雪

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科醫師 趙晨濱

編輯: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