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兩栖蓼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拼音名】Liǎnɡ Qī Liǎo

【別名】小黃藥 、水葒、天蓼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兩栖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amphibium L.

採收和儲藏:夏、秋間採收全草, 洗淨, 鮮用或晾乾。

【原形態】多年生水陸兩性草本。 有根莖。 生於水中者, 莖橫走, 無毛, 節部生根。 葉有長柄;葉片長圓形, 浮於水面, 無毛, 有光澤, 長5-12cm, 寬2.5-4cm, 先端鈍或微尖, 基部心形;陸生者莖直立, 不分枝。 葉柄短;托葉鞘筒狀;葉片寬披針形, 密生短硬毛, 長6-14cm, 寬1.5-2cm, 先端急尖, 基部圓形。 頂生或腋生穗狀花序;苞片三角形;花淡紅色或白色;花被5深裂;雄蕊5;花柱2, 伸出花被外。 瘦果近圓形,

兩面凸出, 黑色, 有光澤。 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湖泊、河流淺水中及水邊濕地。

資源分佈:分佈于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江蘇、湖北。 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橫走莖技, 長圓柱形而微扁, 節部略膨大, 並生多數黑色細須狀不定根;表面褐色至棕褐色, 有細密縱走肋線, 無毛。 葉多捲曲, 展平後, 水牛葉, 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 長5-12cm, 寬2.5-4cm, 先端急尖或鈍, 基部心形或圓形, 無毛;陸生或伸出水面葉, 長圓狀披針形, 長4-8cm, 寬l-1.5cm, 先端漸尖, 兩面被短伏毛;托葉鞘筒狀, 先端截形; 葉柄由托葉鞘中部以上伸出。 花序穗狀;花被褐色, 雄蕊5枚, 花柱2。 氣微, 味微澀。

【化學成份】兩栖蓼全草含(艸扁)甙(avicularin), 金絲桃甙(hyperoside), 槲皮黃甙(quercimerimertin), 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 槲皮素(quercetin),

山柰酚(kaempferol), 芸香甙(rutin)[1], 酒石酸(tartaric acid), 蘋果酸(malic acid), 檸檬酸(citric acid), 咖啡酸(caffeic acid), 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2], 還含有13種氨基酸[3]。

【藥理作用】木犀草素的作用參見忍冬藤條。

【性味】苦;性平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解毒。 主腳浮腫;痢疾;尿血;潮熱;多汗;疔瘡;無名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外用:適量, 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貴州草藥》:清熱利濕。 治痢疾, 腳浮腫, 疔瘡。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