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的功效與作用 麻黃的治病配方
導語:麻黃為漢藥或稱中藥中的發散風寒藥。 麻黃可發汗解表和利水消腫力強, 多用於風寒表實證, 胸悶喘咳, 風水浮腫, 風濕痹痛, 陰疽, 痰核。
麻黃的功效:
麻黃的主要功用有四:1. 發汗散寒;2. 宣肺平喘;3. 行水消腫;4. 散陰疽, 消癥結。 由於臨床上最常用為辛溫發汗藥, 所以一般都歸在發散風寒藥中。
麻黃的作用:
1、用於外感風寒, 惡寒發熱, 頭、身疼痛, 鼻塞, 無汗, 脈浮緊等表實證。 本品能宣肺氣, 開腠理, 散風寒, 以發汗解表。 常與桂枝相須為用, 增強發汗解表力量, 如麻黃湯。
2、用於風寒外束, 肺氣壅遏所致的喘咳證。 能開宣肺氣, 散風寒而平喘。 與杏仁、甘草配伍, 即三拗湯, 可增強平喘功效;若兼內有寒飲, 可配伍細辛、乾薑、半夏等, 以溫化寒飲而平喘止咳, 如小青龍湯;若屬熱邪壅肺而致喘咳者, 可與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 即麻杏石甘湯。
3、用於水腫而兼表證, 為宣肺利尿之要藥,
4、取麻黃溫散寒邪的作用, 配合其他相應藥物可以治風濕痹痛及陰疽、痰核等證。
麻黃的治病配方:
1、治太陽病頭痛發熱, 身疼腰痛, 骨節疼痛, 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150克(去節), 桂枝100克(去皮), 甘草50克(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 以水九升, 先煮麻黃, 減二升, 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二升半, 去滓, 溫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 不須喂粥。 (《傷寒論》麻黃湯)
2、治太陽病發汗後, 不可更行桂枝湯, 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100克(炙), 石膏半斤(碎, 綿裹)。 上四味, 以水七升, 煮麻黃, 減、升, 去上沫, 納諸藥, 煮取二升, 去滓, 溫服一一升。 (《傷寒淪》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3、治病者一身盡疼, 發熱, 日所劇者, 名風濕, 此病傷於汗出當風, 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去節)半兩(湯泡), 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 炒)。 上銼麻豆大, 每服四錢匕, 水一盞半, 煮八分, 去滓, 溫服, 有微汗避風。 (《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4、治風痹榮衛不行, 四肢疼痛:麻黃250克(去根節了, 秤), 桂心100克。 上搗細羅為散, 以酒二升, 慢火煎如湯。 每服不計時候, 以熱酒調下一茶匙, 頻服, 以汗出為度。 (《聖惠方》)
5、治傷寒熱出表, 發黃疸:麻黃150克, 以淳酒五升, 煮取一升半, 盡服之, 溫服汗出即愈。 冬月寒時用清酒, 春月宜用水。 (《千金方》麻黃淳酒湯)
6、治感冒風邪, 鼻塞聲重, 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 頭痛目眩, 四肢拘倦, 咳嗽多痰, 胸滿氣短:麻黃(不去節)。
7、治病瘡皰倒者:麻黃(剪去節)25克, 以蜜一匙同炒良久, 以水半升煎, 俟沸, 去上沫, 再煎, 去三分之一, 不用滓。 乘熱盡服之, 避風, 伺其瘡複出。 一法用無灰酒煎, 但小兒不能飲酒者難服, 然其效更速, ( 本草衍義》)[3]
8、白蘿蔔蜂蜜治風寒咳嗽:大白蘿蔔1個、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黃2克。 將蘿蔔洗淨, 切片, 放入碗內, 倒入蜂蜜及白胡椒, 麻黃等共蒸半小時趁熱頓服, 臥床見汗即愈;發汗散寒、咳化痰、治風寒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