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高秀敏之死看“過勞死”
今天, 全國許多媒體向我們報導了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8月18日, 著名演員高秀敏在長春家中心臟病突發, 告別人世, 年僅46歲。 趙本山、范偉和高秀敏這三人組成的春晚“鐵三角”陣容已成為人們永遠的記憶。 一個年僅46歲, 演技處於爐火純青, 正值當紅的生命, 一個值得觀眾尊敬的藝人, 就這樣的戛然而止了, 真是天忌英才啊!
從九十年代後期始, 許多人就被高秀敏獨特的演技所折服。 1998年的小品《拜年》、1994年的小品《密碼》、1997年的《柳暗花明》、1998年的《拜年》、1999年的《將心比心》、2001年的《賣拐》等等, 均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時,
一個人在46年的生涯中, 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藝術成就, 真是叫人感佩的。 但是她的英年早逝, 除了叫人唏噓不已外, 也再一次的引起我們對中青年人才“過勞死”的關注。 近年來, 如高秀敏這樣的中青年英才“過勞死”的現象已經層出不窮:今年56歲的著名畫家陳逸飛勞累過度, 導致胃穿孔、肝病去世;8月5日, 一顆冉冉升起的學術明星、浙大36歲的博導何勇不幸病逝……去年最新的“知識份子健康調查”顯示,
一般來說, “過勞死”是因為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加重、心理壓力過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亞健康”狀態, 由於積重難返突然引發身體潛藏的疾病急速惡化, 救治不及, 繼而喪命。 畫家陳逸飛經常是畫畫的時候, 餓了就吃速食麵, 困了就在畫室睡覺;拍片的時候, 連續幾天幾夜不休息是常事, 導致疾病終於在身體裡暴發。 有醫學專家認為, 英年早逝者有91%屬後天自身因素造成。 年輕人大多數憑藉年輕不珍惜自己的身體。
中青年人才的“過勞死”, 給社會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 這些人大多正值幹事業的高峰期,
雖說過度勞累在很多情況下, 不是直接導致中青年人才死亡的一個病因, 而是加劇病情的一個催化劑, 但是我們能不能從制度構建上來減少或杜絕這種現象呢?比如用人單位要從制度上保證, 定期的對他們進行體檢, 及時的掌握每一個人的健康狀況, 當他們的身體出現病患的時候, 就應該給予一定的時間讓他們進行調整, 確保隨時的消除他們的身體隱患。
高秀敏之死是一個警鐘, 但願高秀敏之死, 能再次引起社會對中青年人才“過勞死”的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