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決定生老病死!
體溫代表人身體內陽氣的充盈程度和功能狀態, 人體腋下正常體溫是36.8℃左右。 體溫低代表機體寒冷, 體內陽氣不足或者陽氣的功能狀態不活躍, 正如中醫認為“氣血遇熱則行, 遇寒則凝”。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 體溫低則血液迴圈就慢, 而血液是給我們人體帶來營養, 帶走“垃圾”的唯一載體。 血液迴圈慢了, 帶來營養速度變慢, 就會加速機體組織的衰老;帶走垃圾的速度慢了, 體內毒素代謝不掉沉積以後引起自身中毒。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梅尼契柯夫說:“疾病和衰老的根本原因就是自身中毒”。
自身中毒的危害:當毒素進入血液, 侵襲臟腑器官就會造成器官的衰退加速。
體溫降低對人體的具體危害
(一)對心臟的危害:
我們的身體具有自律調節功能, 心臟就是動力泵, 當我們體溫比正常體溫低0.5℃的時候, 為了保證身體各臟腑供血量, 心臟就要加快泵血的速度,
另外, 血液運行慢, 冠狀動脈的營養供給也就會相應減少, 使心臟跳動缺少推動力, 就會導致各種心臟症狀產生, 如出現胸痛、氣促、乏力、心悸(常提示心跳減慢、增快或不規則)、頭暈目眩、暈厥等現象。 同時, 血液運行慢, 心臟細胞代謝的毒素不易排出, 也容易導致各種心臟疾病發生。
(二)對大腦的危害:
人的頭部僅占全身重量的5%, 可是它要用人體25%的血液來滋養, 是人體的“能量消耗大戶”。 腦細胞不能再生, 所以比鑽石還要珍貴。 基礎體溫低, 血液運行速度會變慢,
(三)對肝臟的危害:
血液迴圈減慢導致營養供應的速度減慢, 肝臟吃不飽, 這個人體“化工廠”的工作效率就打折扣了, 代謝不掉的毒素堆積在肝臟裡, 脂肪堆積就會形成脂肪肝, 堆積在血管裡, 就形成高血脂。 膽固醇堆積在肝臟中就會形成膽固醇結石。 另外, 膽汁也是肝臟分泌的, 肝臟功能減弱了, 膽汁分泌紊亂, 進而影響消化。 由此可見, 體溫降低會導致臟腑機能出現一系列“多米諾骨牌”式的問題。
肝為將軍之官, 肝臟功能減弱還會導致以下問題:
1、乳腺、婦科有問題及內分泌失調者
雌激素的主要成分是雌二醇。 雌二醇完成任務後, 要回到肝臟及時代謝出去。 如果肝臟功能差, 不能及時把雌二醇代謝出去, 就會把它轉變成雌三醇。 雌三醇再回流到身體裡, 就會引起乳腺、婦科疾病及內分泌失調。 所以肝臟不健康, 才是乳腺、婦科疾患和女性內分泌失調的根源。
2、有結石者
人體長結石, 根源就是血液太髒了, 肝臟沒能把血液裡的毒素代謝掉, 毒素排不出去, 逐漸沉澱在臟器器官裡, 所以才長結石。
3、臉上有斑或有痘者
健康專家說, 你的血液有多乾淨, 你的臉就有多乾淨。 血液中90%成分是水, 70%的水是由腸道吸收的, 肝是解血毒的, 臉上長斑或痘, 說明腸道和肝臟這兩個器官都功能下降了。
(四)對腎臟的危害: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 現代醫學認為腎臟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 清除體內代謝產物及某些廢物、毒物, 同時經重吸收保留水分及其他有用物質, 以調節水、電解質平衡及維護酸堿平衡。 腎臟同時還有內分泌功能, 又為機體部分內分泌激素的降解場所和腎外激素的靶器官。 腎臟的這些功能, 保證了機體內環境的穩定, 使新陳代謝得以正常進行。
如果腎臟長期處於低體溫的狀態, 會嚴重影響其正常生理功能。
(五)對胰臟的危害
胰臟是人體內唯一的一個既是外分泌腺又是內分泌腺的腺體, 是一個特殊的臟器, 其分泌多種消化酶。 胰島的β-細胞分泌胰島素, 起降低血糖, 促進肝糖原的合成等作用。
長期處於低體溫狀態下人容易的糖尿病, 因為營養供給充足的狀態下, 胰腺就能分泌充足的胰島素, 而沒吃飽時, 胰島素的分泌就不足, 糖代謝的功能下降, 多餘的糖就存留在血管裡, 血糖就增高了。
在中醫中, 脾(胰)主統攝津液, 為津液生化之源;脾(胰)主調和, 主統攝,主通利,主滋養,在體為脂肪,在竅為咽,在志為疑,喜溫,喜甘。因此,脾(胰)髒功能減弱還會導致肌肉酸楚,四肢無力,懶言少語,胸腹燥熱、脹滿,咽幹口渴等。
(六)對免疫系統的危害:
免疫細胞只有在體溫處於36.8℃左右時才會勤奮工作,否則它將對侵犯人體的病毒和細菌“視而不見”,任其長驅直入。據科學統計,體溫每下降0.5度,免疫功能就下降30%左右。如果體溫降至35度,癌細胞和病毒會在此溫度範圍開始大量滋生。可見,當體溫過低時,人體對外界的抵抗力是很脆弱的。
(七)導致肥胖:
肥胖和體內脂肪的變化相比,體溫才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因為體溫上升1℃,新陳代謝率則會上升12%。因而不限制飲食也能輕易地瘦下去。此外,身體一旦變得溫暖,水分就更容易排出去,臃腫的下半身和凸出的小腹也就很容易解決掉了。
(八)導致過敏症:
以過敏為例,西醫的闡述是過敏原如花粉、灰塵、黴菌、牛奶和蛋清等進入人體後,血液中的淋巴細胞就會製造出抗體來抗擊過敏原。但是當身體寒冷和存在水毒之時,淋巴細胞力量微弱,無法製造出大量的能抵禦抗原的抗體。因而抗原進入身體後使得機體只有通過眼淚、噴嚏、鼻涕、痰液、濕疹等反應來將多餘水分排到體外,從而使身體溫度上升,增強淋巴細胞的力量,以產生更多的抗體,抵禦過敏原。所以,平日裡體溫較高的人應該是與過敏無緣的。
(九)體溫降低將導致血液生成減少:
飲食是造血的原料。水穀精微經過臟腑的作用化生為血,腎藏精,精生髓,髓化血,血之源頭在於腎。只有消化、吸收的功能好,造血的原料才能被充分利用,骨髓才能充盈,造血的功能才旺盛,這就是“脾胃為後天之本”的重要意義。
胃腸對食物的消化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縮活動將食物研磨粉碎,另一種是消化液中的各種酶對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成分進行生化分解。無論是機械性消化還是生化分解,目的都是將大的食物顆粒分解成小分子物質。小分子物質能通過消化道粘膜進入血液,而大分子物質是不能被吸收的,只能通過糞便排出。
如果我們貪涼,或吃過多的寒涼性質食物,不僅會引起胃腸的不適,還會使胃腸的血管遇冷收縮,影響食物透過消化道粘膜進入血管。胃腸道血管收縮,又減少胃腸的血液供應,減弱胃腸的消化蠕動力量及消化液的分泌,從而降低了分解食物的能力。高溫有利於分解食物,而低溫則延長了處理食物的時間。很多人吃了寒涼的食物會拉肚子,就是因為這些不消化的食物無法透過消化道粘膜進入血管,而且像水分這些很容易進入血液的物質也因為胃腸道血管的收縮而不能進入血管,不能被消化和吸收,只能排出體外。時間一長,就會造成造血原料的不足,結果自然使血液生成減少。
(十)體溫降低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生長發育:
每個人從母體內十月懷胎開始,胎兒的生長發育完全依賴母體的營養供應,孕婦的營養狀況會直接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就像一粒種子,種在肥沃的土壤裡,自然長出健壯的小苗,種在貧瘠的土壤裡,長出的苗則又細又弱。
懷孕時母親的血液就是胚胎生長的土壤,母親身體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胚胎的發育。身體內寒氣較重的母親,在懷孕前就伴有痛經、腰酸、背痛、腿痛、頸肩酸痛現象的,或在懷孕期間貪吃寒涼食物的女性,孩子生下來自然就寒氣重,容易出現黃疸重、濕疹、吐奶、腹瀉、感冒、咳嗽、哮喘、過敏等症狀;母親在懷孕前就有貧血、頭暈、睡眠不好、便秘、腹瀉的,或有節食減肥經歷的女性,或在懷孕期間反應重、胃口不好、挑食的,孩子生下來自然也就可能貧血,容易睡眠不好、夜驚、膽小、愛哭鬧、自控能力差,易導致腹痛、腹瀉、便秘、濕疹、感冒、咳嗽等。寒重就會造成血液生成的減少,而血少、血虛的人本身身體內的熱量就少,抵禦寒濕的能力差,這樣各種疾病就在孩子小的時候常常出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只要沒有治癒,很多病會陪伴孩子終生。
(十一)體溫降低造成動脈硬化:
如果體溫下降這種情形長期、反復出現,就很容易造成血管堵塞。如果堵的是心臟冠狀血管,輕者心肌缺血、心絞痛,重者心臟因大面積缺血而停跳造成猝死;如果堵塞在腦部血管,輕者頭昏、頭痛、肢體麻木,重者腦部長期缺血、缺氧,結果自然也是導致死亡。動脈硬化(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指的是血管內物質看起來似粥樣的硬化、積聚、沉積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壁增厚,使血管管腔變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心血管疾病,其規律是通常在青少年時期產生,在中老年時期加重、發病。
(十二)體溫降低引起癌症高發:
人體內不能及時排出和沒能完全消化的各種代謝產物,就如同冬季下的雪。只要身體內溫度適宜,四季如春並經絡通暢,再大的雪也能融化。而且融化後的水在身體內就是血液,可以反過來重新被利用,重新營養我們的身體,沒用的雜質則通過汗液、大小便及時排出體外。但是當我們身體的溫度降低時,積雪無法融化,自然就在身體內形成淤堵,形成腫塊。科學家發現,癌細胞對熱的承受力遠不如正常細胞,因此容易被殺死。癌症又稱"碞症"。為什麼癌症的傷口是最難癒合的?因為它不具備生長的條件。你見過岩石凍土上生長植物嗎?你見過在寒冷的冬天,植物也能生長旺盛嗎?
主統攝,主通利,主滋養,在體為脂肪,在竅為咽,在志為疑,喜溫,喜甘。因此,脾(胰)髒功能減弱還會導致肌肉酸楚,四肢無力,懶言少語,胸腹燥熱、脹滿,咽幹口渴等。(六)對免疫系統的危害:
免疫細胞只有在體溫處於36.8℃左右時才會勤奮工作,否則它將對侵犯人體的病毒和細菌“視而不見”,任其長驅直入。據科學統計,體溫每下降0.5度,免疫功能就下降30%左右。如果體溫降至35度,癌細胞和病毒會在此溫度範圍開始大量滋生。可見,當體溫過低時,人體對外界的抵抗力是很脆弱的。
(七)導致肥胖:
肥胖和體內脂肪的變化相比,體溫才是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因為體溫上升1℃,新陳代謝率則會上升12%。因而不限制飲食也能輕易地瘦下去。此外,身體一旦變得溫暖,水分就更容易排出去,臃腫的下半身和凸出的小腹也就很容易解決掉了。
(八)導致過敏症:
以過敏為例,西醫的闡述是過敏原如花粉、灰塵、黴菌、牛奶和蛋清等進入人體後,血液中的淋巴細胞就會製造出抗體來抗擊過敏原。但是當身體寒冷和存在水毒之時,淋巴細胞力量微弱,無法製造出大量的能抵禦抗原的抗體。因而抗原進入身體後使得機體只有通過眼淚、噴嚏、鼻涕、痰液、濕疹等反應來將多餘水分排到體外,從而使身體溫度上升,增強淋巴細胞的力量,以產生更多的抗體,抵禦過敏原。所以,平日裡體溫較高的人應該是與過敏無緣的。
(九)體溫降低將導致血液生成減少:
飲食是造血的原料。水穀精微經過臟腑的作用化生為血,腎藏精,精生髓,髓化血,血之源頭在於腎。只有消化、吸收的功能好,造血的原料才能被充分利用,骨髓才能充盈,造血的功能才旺盛,這就是“脾胃為後天之本”的重要意義。
胃腸對食物的消化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消化道平滑肌的收縮活動將食物研磨粉碎,另一種是消化液中的各種酶對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成分進行生化分解。無論是機械性消化還是生化分解,目的都是將大的食物顆粒分解成小分子物質。小分子物質能通過消化道粘膜進入血液,而大分子物質是不能被吸收的,只能通過糞便排出。
如果我們貪涼,或吃過多的寒涼性質食物,不僅會引起胃腸的不適,還會使胃腸的血管遇冷收縮,影響食物透過消化道粘膜進入血管。胃腸道血管收縮,又減少胃腸的血液供應,減弱胃腸的消化蠕動力量及消化液的分泌,從而降低了分解食物的能力。高溫有利於分解食物,而低溫則延長了處理食物的時間。很多人吃了寒涼的食物會拉肚子,就是因為這些不消化的食物無法透過消化道粘膜進入血管,而且像水分這些很容易進入血液的物質也因為胃腸道血管的收縮而不能進入血管,不能被消化和吸收,只能排出體外。時間一長,就會造成造血原料的不足,結果自然使血液生成減少。
(十)體溫降低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生長發育:
每個人從母體內十月懷胎開始,胎兒的生長發育完全依賴母體的營養供應,孕婦的營養狀況會直接影響胎兒的生長發育。就像一粒種子,種在肥沃的土壤裡,自然長出健壯的小苗,種在貧瘠的土壤裡,長出的苗則又細又弱。
懷孕時母親的血液就是胚胎生長的土壤,母親身體素質的好壞直接影響胚胎的發育。身體內寒氣較重的母親,在懷孕前就伴有痛經、腰酸、背痛、腿痛、頸肩酸痛現象的,或在懷孕期間貪吃寒涼食物的女性,孩子生下來自然就寒氣重,容易出現黃疸重、濕疹、吐奶、腹瀉、感冒、咳嗽、哮喘、過敏等症狀;母親在懷孕前就有貧血、頭暈、睡眠不好、便秘、腹瀉的,或有節食減肥經歷的女性,或在懷孕期間反應重、胃口不好、挑食的,孩子生下來自然也就可能貧血,容易睡眠不好、夜驚、膽小、愛哭鬧、自控能力差,易導致腹痛、腹瀉、便秘、濕疹、感冒、咳嗽等。寒重就會造成血液生成的減少,而血少、血虛的人本身身體內的熱量就少,抵禦寒濕的能力差,這樣各種疾病就在孩子小的時候常常出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只要沒有治癒,很多病會陪伴孩子終生。
(十一)體溫降低造成動脈硬化:
如果體溫下降這種情形長期、反復出現,就很容易造成血管堵塞。如果堵的是心臟冠狀血管,輕者心肌缺血、心絞痛,重者心臟因大面積缺血而停跳造成猝死;如果堵塞在腦部血管,輕者頭昏、頭痛、肢體麻木,重者腦部長期缺血、缺氧,結果自然也是導致死亡。動脈硬化(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指的是血管內物質看起來似粥樣的硬化、積聚、沉積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壁增厚,使血管管腔變狹窄。動脈粥樣硬化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出現的心血管疾病,其規律是通常在青少年時期產生,在中老年時期加重、發病。
(十二)體溫降低引起癌症高發:
人體內不能及時排出和沒能完全消化的各種代謝產物,就如同冬季下的雪。只要身體內溫度適宜,四季如春並經絡通暢,再大的雪也能融化。而且融化後的水在身體內就是血液,可以反過來重新被利用,重新營養我們的身體,沒用的雜質則通過汗液、大小便及時排出體外。但是當我們身體的溫度降低時,積雪無法融化,自然就在身體內形成淤堵,形成腫塊。科學家發現,癌細胞對熱的承受力遠不如正常細胞,因此容易被殺死。癌症又稱"碞症"。為什麼癌症的傷口是最難癒合的?因為它不具備生長的條件。你見過岩石凍土上生長植物嗎?你見過在寒冷的冬天,植物也能生長旺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