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不適可能是大病“偽裝”!醫生:先治好這幾種病
腸胃不適很普遍, 人們往往不當回事。
美國西奈山醫院胃腸病專家詹姆斯·馬里恩近日在美國《女性健康》雜誌刊文提醒, 如果腸胃不適一直持續, 且起因不明, 背後可能藏著大問題。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採訪專家, 從臨床防治和養生角度給出提示。
受訪專家
南方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醫院治未病科主任、脾胃病科教授 文小敏
01
「
燒心」
經常感到燒心、食物堵住喉嚨, 伴體重減輕、便血等症狀, 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
詹姆斯·馬里恩表示, 反流的胃酸會導致食管發炎、變窄, 誘發潰瘍、哮喘等併發症。
文小敏說, 40歲以上人群還要警惕, 燒心可能是心絞痛引起的。 緩解燒心要避免刺激飲食、少吃多餐、睡前2~3小時不進食、睡覺時墊高枕頭等。
02
「
腹痛」
腹痛的原因很難確定。
比如, 闌尾位於右下腹, 但許多患者會感到肚臍部位疼痛;膽囊炎會導致上腹部甚至背部疼痛。
文小敏說, 腹痛新近出現, 與飲食或生活方式改變無關, 應及時就診。
經常腹痛還是腸易激綜合征的標誌, 除了嚴格控制飲食, 還要勞逸適度、調和情緒。
03
「
便秘」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估計, 約4200萬人受便秘困擾。
文小敏說, 便秘是指每週排大便不到3次,
便秘也可能與甲狀腺問題、結腸內壁損傷、腸易激綜合征, 或某些藥物副作用有關。
04
「
腹瀉」
腹瀉持續時間一般不到4周, 多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寄生蟲等引起。
含山梨醇的食物(比如雪糕、糕點、飲料、餅乾、醬菜等)吃太多也會引起腹瀉。
出現下列症狀之一應立即就醫:腹瀉超過兩天, 高燒超過38.9℃, 頻繁嘔吐, 24小時內排大便6次以上, 腹部劇痛, 柏油樣便或膿血便, 脫水症狀。
慢性腹瀉至少持續一個月以上, 可能與甲狀腺問題、結腸損傷、藥物副作用、長時間感染、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癌症、食物過敏(如牛奶、豆製品、穀物、蛋、海鮮等)有關。
通過專業問診, 確定腹瀉類型和病因十分重要。
05
「
腹脹排氣多」
可能與消化道狹窄、克羅恩病、結腸炎、乳糖不耐受、食物過敏等有關。
平時少吃容易產氣的食物, 如洋蔥、紅薯、土豆等。
還可通過摩腹改善症狀, 即用手掌圍繞臍周旋轉按摩, 每天兩次, 每次5分鐘。 ▲
本期編輯:劉雲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