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秋季謹防三大疾病

編者按:立秋過後, 再加上時而來襲的颱風影響, 可以明顯感覺到現在的晝夜溫差逐漸變大。 白天炙熱的氣溫到了晚上, 就會開始變得清涼起來, 因此, 早晚溫差過大容易引起頻發感冒等。

秋季謹防三大疾病

立秋節氣到來, 天氣就由熱轉涼, 但秋老虎依然肆虐, 太陽依然毒辣, 更要注意養生保健。

孩子——感冒發燒

秋季是感染性疾病的高發期, 孩子往往會出現發燒症狀, 有時還會出現臉色蒼白、情緒不穩定、噁心嘔吐、腹瀉等其他異常表現。

立秋過後, 再加上時而來襲的颱風影響, 可以明顯感覺到現在的晝夜溫差逐漸變大。

白天炙熱的氣溫到了晚上, 就會開始變得清涼起來, 因此, 早晚溫差過大容易引起頻發感冒等。

由於寶寶個體存在些許差異, 發熱的表現也會有很大的不同, 用手觸膜四肢及額頭往往會誤認為孩子不發燒, 最好以觸摸胸腹部感覺為准。 有時孩子可能因感冒而發高燒, 可手足摸上去卻感覺冰冷, 直到體溫逐漸下降以後, 手足皮膚才又慢慢熱起來。 這是一種假冷真熱現象, 3歲以下嬰幼兒尤為多見。

假冷真熱的原因主要是小兒、特別是嬰幼兒的四肢血量少於內臟, 由於供血不足, 四肢本身就較成年人容易發涼。 不少家長不瞭解這種情況, 一發現小兒四肢發涼, 就誤認為孩子受寒怕冷, 馬上用厚衣棉被將孩子緊緊包裹起來,

結果小兒的體熱得不到及時散發, 體溫越升越高, 甚至發生高熱驚厥或“中暑”現象。 如果孩子有感冒發熱症狀, 應及時服用柴胡滴丸等藥品。 柴胡滴丸能迅速退燒, 由於是滴丸劑型, 藥物可經口腔粘膜直接吸收, 無首過消除, 能快速起效, 且服用及攜帶均較方便。

另外, 對於初秋夜晚多習慣不蓋被子, 太過貪涼導致的腹瀉、頭重等, 有關專家提醒, 初秋之際, 千萬要注意不要貪涼, 不要猛吹空調, 在樹蔭下、水亭中、陽臺上乘涼時間不宜過長, 睡眠時不要開電扇對吹。 專家還建議應多喝些生薑紅糖水, 千萬不要快速飲進大量冷開水或冰鎮飲料, 以免雪上加霜。

年輕人——多發咽喉炎

立秋了, 年輕人成了咽喉炎發作的主力軍,

大多是受涼引起的咽部紅腫。 咽炎、喉炎多發與天氣變化有關。 秋天空氣變得乾燥, 溫度也逐漸降低。 如果出現明顯的咽部不適, 應該注意多喝溫熱水, 多吃些滋陰潤喉之品, 如百合、銀耳、黑木耳、梨等, 平時用嗓較多的人更要保護好嗓子, 儘量減少說話。 另外, 秋天容易上火, 建議容易上火的人少吃辛辣食物, 以免刺激嗓子影響健康。

如果出現咽喉腫痛的現象, 可以及時服用一些清熱解毒類的中藥, 比如穿心蓮等。

此外經常用淡鹽水來漱口可以清除咽部細菌, 讓它沒有繁殖的機會,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最簡便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喝水, 多喝水可以使咽喉黏膜濕潤, 讓細菌、病毒、粉塵等不能在咽喉部停留。

中年人——骨頭痛

不少中年人最近常覺得關節疼。 為什麼夏天對著空調吹一點事兒都沒有, 而夏天一過, 這電風扇就能把骨頭吹疼?這是因為夏季人體出汗多, 肌肉毛孔疏鬆, 吹空調時間過長, 寒氣都集中在腿上, 秋天一到, 不通則痛, 就會出現關節腫脹、疼痛的症狀, 嚴重者連走路都會覺得不舒服。

秋季, 腸道寄生蟲不可小視

腸寄生蟲除了引發腹痛等症狀、造成患兒營養不良以外, 還可能阻塞小腸或進入膽道、肝臟, 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

腸寄生蟲病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根據國際寄生蟲病學術會議估計, 僅蛔蟲病, 全球的患者就約有13億人, 其中兒童占了大多數。 腸寄生蟲除了引發腹痛等症狀、造成患兒營養不良以外,

還可能阻塞小腸或進入膽道、肝臟, 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

夏季, 人們常進食生蔬菜和瓜果。 如果沒有經過嚴格的清洗、消毒, 果菜上面難免帶有蟲卵, 感染寄生蟲卵的機會較多, 而孩子更易受到蟲害。 到了秋季, 幼蟲長為成蟲, 都集中在小腸內, 此時服用驅蟲藥, 可謂是“打個正著”。

怎樣使用驅蟲藥才能既驅走蟲子, 又不會因為藥物副作用損害孩子的健康呢?注意以下4點常被忽視的問題就可做到:

1、驅蟲藥宜空腹服用驅蟲藥最好在空腹或晚上睡覺前服用, 或於服藥前一日給導瀉劑, 以清除腸道內的食物殘渣, 使驅蟲藥能與蟲體充分接觸。 空腹時服用, 藥物在腸道內的濃度高, 可以提高殺蟲效果。 此外, 服用驅蟲藥後,

應多吃一些富含粗纖維的食物, 如粗糧、芹菜、韭菜、白菜、香蕉、蘋果等, 以利於蟲體排出。 左旋咪唑類殺蟲藥服用時可用糖水送下, 不僅可以改善口感, 也可以增加療效。

2、驅蟲藥不宜常服有的家長看自己的孩子身體瘦弱, 吃東西不香, 就給孩子吃驅蟲藥。 一旦真打出幾條蟲子, 便視為法寶, 隔三差五就給孩子吃兩片, 打打蟲子。 殊不知驅蟲藥也和其他藥物一樣, 常服或服用過量都會產生不良反應。 很多驅蟲藥具有糖果的外觀和口感, 可它是藥不是糖, 一定要在明確診斷的基礎上服藥, 不要因孩子臉上有“蟲斑”、“晚上咬牙齒”、經常“腹痛”等症狀就自作主張給孩子服用驅蟲藥。 實際上, 這些我們通常認為是感染蛔蟲的“證據”, 不一定都和腸蟲有關。

比如:面部“蟲斑”是指出現在孩子臉上的一片或幾片色素減退性、圓形或橢圓形斑片。民間認為此斑是孩子肚子裡有蛔蟲寄生的標誌,故有“蟲斑”之稱。其實,“蟲斑”是一種皮膚病,謂之單純糠疹,源於維生素缺乏。而晚上咬牙齒可能和晚餐過飽或臨睡前吃東西有關,也不是“有蟲”的標誌。經常腹痛則原因更多,比如保暖不當引起的腸痙攣等。

3、服藥後不會立即排蟲有的人服藥後一天,就急於檢查糞便,若沒找到蟲體,便認為藥效不佳或劑量不夠。這種錯誤觀念源于使用傳統驅蟲藥。傳統的驅蟲藥毒性較強,不宜在體內久留,因此與瀉藥組成複方製劑。這樣,驅蟲藥將蟲體麻痹後,借助瀉藥及腸蠕動將蟲體迅速排出體外。而新型驅蟲藥的藥理機制為抑制寄生蟲對葡萄糖的吸收,使蟲體糖原耗竭,寄生蟲無法生存和繁殖。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殺蟲機制,使得服藥後2~4天才有蟲體排出。所以,服藥後還要耐心等上2~3天,才能看到“戰果”。

4、兩歲以下兒童慎服驅蟲藥兩歲以下的兒童,肝臟發育尚不完全。而大多數驅蟲藥中都含有影響肝功能的成分,服用後會造成孩子的肝功能損害,引起轉氨酶升高和厭食症。如果必須服藥,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且應密切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兩歲以下兒童防治腸道寄生蟲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注意生活衛生,切斷接觸蟲卵的來源。孕婦如需要驅蟲,應與醫生聯繫,儘量避免服用會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的驅蟲藥,如左旋咪唑(驅蟲速、驅鉤蛔、腸蟲淨都含左旋咪唑)和甲苯咪唑(安樂士、驅蟲康、一片靈都含甲苯咪唑),而應改服較為安全的丙氧咪唑。

當然,再好的驅蟲藥也不如從一開始就預防寄生蟲的入侵。平時應搞好周圍的環境衛生,保證水源和食物不受污染;從小養成常剪指甲、飯前便後洗手的衛生習慣;水果應儘量削皮或用流動水徹底洗淨後才吃。

秋季來到,預防疾病先做好

秋季發病率升高

儘管近年來醫學水準不斷發展,治療搶救的辦法越來越多,儀器越來越先進,但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致殘率卻依然居高不下。尤其到了秋冬季節,天氣突然轉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開始逐漸增高。

秋天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多發季節。很多人特別是中老年人以前並沒有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但是怎麼會突然有頭暈、肢體麻木、無力、心悸、氣短、胸悶等症狀的出現呢?這是由於天氣變涼,皮膚和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寒冷還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直接影響心臟血液供應,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患病者趨於低齡化

人們普遍認為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年齡應該在50歲以上,其實不然, 剛過三十歲、四十歲左右的也不占少數。這些人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在日常的生活中出現了心絞痛、心臟供血不足、心臟早搏等情況,甚至有嚴重者出現了動脈硬化。

據醫學專家介紹:“在十幾年前,心腦血管疾病主要以老年人為主,但是近年來,此病已經悄悄盯上了青壯年,成為中青年高發疾病。在門診人群中35~40歲的人較多。這些老年病年輕化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生活改善導致的不健康生活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中青年人群來自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工作和生活負荷重,一直處於疲憊狀態,無暇顧及健康,使得身體鍛煉越來越少,體質減弱。另一方面,心理壓力大,精神高度緊張或過度焦慮、情緒波動大,往往會引起或者加重心血管疾病。”

人類健康頭號殺手

心腦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很多,有充分的醫學研究證實,高血脂、血稠、動脈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根源禍首。高血脂、血稠導致血液流通不暢,過多的脂肪在血管壁上不斷沉積,造成血管硬化,管腔狹窄,日久天長便引起高血壓、腦血栓、冠心病等。所以說,心腦血管疾病看似發病急,其實卻有著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而一旦發病,就會顯現出‘五高三低一多’的特點,即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治療費用高,低知曉率、低控制率、低治療達成率,併發症多。

由心腦血管疾病引發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病症較多。心腦血管病在發病前,有許多前驅徵兆,但由於表現較輕,容易被誤認為是身體衰老的正常表現而被忽視。這也使得許多患者平時看似非常健康,卻突然發病的悲劇不斷發生。因此,心腦血管病也被稱做“人類健康頭號殺手”。

心腦血管病早預防

由於心腦血管疾病早期並沒有症狀,因此必須年輕時就開始預防,盡可能早期發現,早期診治,避免病情加重:

根據氣候變化增減衣服,天氣轉涼時注意防寒,避免呼吸道感染。

飲食要平衡,多樣化,多喝白開水。嚴禁吸煙,少飲酒。

平衡心理、保持樂觀。少生氣,不發火,學會減輕壓力與寬鬆精神。

適量運動:應選擇適合於自己的運動項目,比如散步、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要做到持之以恆。

生活要規律,保證較好的睡眠。

30歲以上的人,每年要做心電圖檢查,定期做血糖、血脂、尿及眼底檢查。

平時注意有無胸悶、憋氣、胸前疼痛、心慌、脈搏異常及喉、胸阻塞感等症狀,一旦有一過性肢體活動不靈、麻木、不能說話、眩暈、暈厥、頭痛、嘔吐、昏睡、一眼或雙眼失明、複視、走路不穩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醫。

總結:秋天天氣轉涼了,雖然沒有了夏天的炎熱,但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秋季是病毒入侵的最佳時期,我們去看看哪些病毒最易感染,做好防禦準備吧!

不一定都和腸蟲有關。

比如:面部“蟲斑”是指出現在孩子臉上的一片或幾片色素減退性、圓形或橢圓形斑片。民間認為此斑是孩子肚子裡有蛔蟲寄生的標誌,故有“蟲斑”之稱。其實,“蟲斑”是一種皮膚病,謂之單純糠疹,源於維生素缺乏。而晚上咬牙齒可能和晚餐過飽或臨睡前吃東西有關,也不是“有蟲”的標誌。經常腹痛則原因更多,比如保暖不當引起的腸痙攣等。

3、服藥後不會立即排蟲有的人服藥後一天,就急於檢查糞便,若沒找到蟲體,便認為藥效不佳或劑量不夠。這種錯誤觀念源于使用傳統驅蟲藥。傳統的驅蟲藥毒性較強,不宜在體內久留,因此與瀉藥組成複方製劑。這樣,驅蟲藥將蟲體麻痹後,借助瀉藥及腸蠕動將蟲體迅速排出體外。而新型驅蟲藥的藥理機制為抑制寄生蟲對葡萄糖的吸收,使蟲體糖原耗竭,寄生蟲無法生存和繁殖。正是由於這種獨特的殺蟲機制,使得服藥後2~4天才有蟲體排出。所以,服藥後還要耐心等上2~3天,才能看到“戰果”。

4、兩歲以下兒童慎服驅蟲藥兩歲以下的兒童,肝臟發育尚不完全。而大多數驅蟲藥中都含有影響肝功能的成分,服用後會造成孩子的肝功能損害,引起轉氨酶升高和厭食症。如果必須服藥,應該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且應密切觀察藥物的不良反應。兩歲以下兒童防治腸道寄生蟲病的最好方法,就是注意生活衛生,切斷接觸蟲卵的來源。孕婦如需要驅蟲,應與醫生聯繫,儘量避免服用會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的驅蟲藥,如左旋咪唑(驅蟲速、驅鉤蛔、腸蟲淨都含左旋咪唑)和甲苯咪唑(安樂士、驅蟲康、一片靈都含甲苯咪唑),而應改服較為安全的丙氧咪唑。

當然,再好的驅蟲藥也不如從一開始就預防寄生蟲的入侵。平時應搞好周圍的環境衛生,保證水源和食物不受污染;從小養成常剪指甲、飯前便後洗手的衛生習慣;水果應儘量削皮或用流動水徹底洗淨後才吃。

秋季來到,預防疾病先做好

秋季發病率升高

儘管近年來醫學水準不斷發展,治療搶救的辦法越來越多,儀器越來越先進,但心腦血管疾病的死亡率、致殘率卻依然居高不下。尤其到了秋冬季節,天氣突然轉涼,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開始逐漸增高。

秋天正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多發季節。很多人特別是中老年人以前並沒有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但是怎麼會突然有頭暈、肢體麻木、無力、心悸、氣短、胸悶等症狀的出現呢?這是由於天氣變涼,皮膚和皮下組織血管收縮,周圍血管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寒冷還會引起冠狀動脈痙攣,直接影響心臟血液供應,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

患病者趨於低齡化

人們普遍認為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年齡應該在50歲以上,其實不然, 剛過三十歲、四十歲左右的也不占少數。這些人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在日常的生活中出現了心絞痛、心臟供血不足、心臟早搏等情況,甚至有嚴重者出現了動脈硬化。

據醫學專家介紹:“在十幾年前,心腦血管疾病主要以老年人為主,但是近年來,此病已經悄悄盯上了青壯年,成為中青年高發疾病。在門診人群中35~40歲的人較多。這些老年病年輕化的主要原因是經濟發展生活改善導致的不健康生活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中青年人群來自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工作和生活負荷重,一直處於疲憊狀態,無暇顧及健康,使得身體鍛煉越來越少,體質減弱。另一方面,心理壓力大,精神高度緊張或過度焦慮、情緒波動大,往往會引起或者加重心血管疾病。”

人類健康頭號殺手

心腦血管疾病的致病原因很多,有充分的醫學研究證實,高血脂、血稠、動脈硬化是心腦血管疾病的根源禍首。高血脂、血稠導致血液流通不暢,過多的脂肪在血管壁上不斷沉積,造成血管硬化,管腔狹窄,日久天長便引起高血壓、腦血栓、冠心病等。所以說,心腦血管疾病看似發病急,其實卻有著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而一旦發病,就會顯現出‘五高三低一多’的特點,即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治療費用高,低知曉率、低控制率、低治療達成率,併發症多。

由心腦血管疾病引發的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病症較多。心腦血管病在發病前,有許多前驅徵兆,但由於表現較輕,容易被誤認為是身體衰老的正常表現而被忽視。這也使得許多患者平時看似非常健康,卻突然發病的悲劇不斷發生。因此,心腦血管病也被稱做“人類健康頭號殺手”。

心腦血管病早預防

由於心腦血管疾病早期並沒有症狀,因此必須年輕時就開始預防,盡可能早期發現,早期診治,避免病情加重:

根據氣候變化增減衣服,天氣轉涼時注意防寒,避免呼吸道感染。

飲食要平衡,多樣化,多喝白開水。嚴禁吸煙,少飲酒。

平衡心理、保持樂觀。少生氣,不發火,學會減輕壓力與寬鬆精神。

適量運動:應選擇適合於自己的運動項目,比如散步、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要做到持之以恆。

生活要規律,保證較好的睡眠。

30歲以上的人,每年要做心電圖檢查,定期做血糖、血脂、尿及眼底檢查。

平時注意有無胸悶、憋氣、胸前疼痛、心慌、脈搏異常及喉、胸阻塞感等症狀,一旦有一過性肢體活動不靈、麻木、不能說話、眩暈、暈厥、頭痛、嘔吐、昏睡、一眼或雙眼失明、複視、走路不穩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醫。

總結:秋天天氣轉涼了,雖然沒有了夏天的炎熱,但是我們不能掉以輕心,秋季是病毒入侵的最佳時期,我們去看看哪些病毒最易感染,做好防禦準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