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內部有一個感應器官,
它平時能夠將聽到的資訊傳遞給大腦,
再轉換成有用的資訊,
是人平時聽聲音的主要器官。
而耳朵從外到內有一個管道,
很容易吸收一些垃圾和細菌,
產生一種叫做耳屎的東西。
大部分都認為耳屎沒有掏的必要,
因此長時間不掏耳屎,
耳內就很容易癢,
除此之外,
引起耳內發癢還有其它原因,
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平時多注意,
不要進行沒用的撓和扣耳朵! 還有如果您半夜耳朵癢,
那可能是因乾燥,
所以您就應減少洗澡次數,
不要每天都洗。
你是北方人的話,
半夜耳朵氧可能是凍瘡的前兆。
注意保曖!平時要記得用油性護膚品塗於耳上。
另外以下作為參考! 在耳朵的疾病中,
耳垢栓塞、急性外耳炎及耳黴菌蠻常見的。
耳朵的構造分為外耳、中耳及內耳。
平常一般人看得見的是外耳的一部份,
就是耳廓及外耳道靠外側部分。
至於外耳道靠內側部位,
則需利用專業的檢耳鏡或頭鏡才看得到。
外耳道的盡頭就是耳膜。
一般人較為迷惑的是耳垢該不該掏?耳垢是耳道外側的皮膚腺體分泌物,
混合著脫落的表皮、耳毛而成,
有呈黃褐色黏性油脂物(俗稱油耳、濕耳)或與耳道皮膚落屑混合形成乾硬塊(俗稱乾耳)。
耳垢具有潤滑外耳道皮膚、沾黏異物、阻擋昆蟲侵入、保溫、防水的功能,
而且口部運動及耳道皮膚生長的運動方向,
可以自動排出耳垢。
只要不完全阻塞外耳道,
只要有一小細縫,
耳朵就聽得見聲音,
並不需要掏挖耳朵。
所以最好不要去掏耳朵,
如果非要掏不可,
頂多是等耳垢已經跑出外耳道口,
很明顯看到,
又很容易掏出時,
才請別人用細棉花棒,
先把棉花棒的棉花拉松,
然後輕輕地、溫柔地把耳垢掏掉。
有些人喜歡掏耳朵,
結果不但沒掏乾淨,
反而把耳垢推進耳道更深的地方,
如此反反覆覆,
日積月累就形成又硬又大的黑耳垢。
一旦有一天洗頭時或游泳時,
水跑進耳內,
耳垢一吸到水就膨脹變大,
把外耳道整個完全塞滿,
結果不但聽不到聲音,
甚至還會壓迫到外耳道的皮膚,
產生劇烈耳痛。
因為外耳道的皮膚很薄,
皮下組織很少,
耳垢脹大後和外耳道的骨頭內外夾攻,
外耳道皮膚就被壓至腫脹的非常疼痛,
非找醫師處理不可。
常挖耳朵的人把耳垢隨時挖得光光的,
耳朵皮膚變得太乾燥就會癢,
癢就會想再挖,
挖後又更癢,
如此惡性循環就越來越糟。
當不小心挖傷外耳道後,
當時可能痛一下後就不痛了,
也就不知道耳朵受傷。
等隔一、兩天后耳朵就會變成很痛,
這時早已忘了是兩天前挖耳自傷的因果。
急性外耳炎會引發持續性耳朵灼熱痛,
甚至同側頭痛,
厲害的還會流膿。
輕者可用滴劑或敷藥膏,
重者還要加用抗生素、止痛劑才治得好。
如果有得耳黴菌症時,
那耳朵更是癢死了,
而且很會長耳垢,
常常一、兩周後就長滿了整個外耳道。
耳朵長黴菌的原因可以是環境的因素、耳膜破洞的分泌物及被傳染等。
臺灣氣候溫濕,
外耳道因洗頭、淋雨、游泳而跑進髒水,
久沒清理就有機會長黴。
本身有慢性中耳炎,
膿從中耳破洞流到外耳道,
沒有去治療,
久了就會長黴。
外耳道的病症有百分之八十是由掏耳得來的,
最好不要掏,
非得要掏也要小心輕柔地用拋棄式的棉花棒,
而不要用重複使用的掏耳器。
不掏耳朵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外耳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