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治療嬰幼兒腹瀉的偏方

嬰幼兒腹瀉的治療方法

嬰幼兒腹瀉是致病性大腸桿菌和腸道病毒而引起腸道消化功能紊亂的一個綜合征。 以大便稀薄, 便次增多, 或如水樣為特徵。 屬中醫學“腹瀉”、“泄瀉”範疇。

未病先防

做好病前調養護理與衛生十分重要。

(一)一般措施

1.提倡母乳餵養。 如人工餵養, 要注意適當稀釋牛奶和消毒食具, 最好每日煮沸或蒸氣消毒1次。 食品應新鮮、清潔。

2.餵養定時, 定量。 按時逐步增添輔食, 但不宜過早、過多添加澱粉類或脂肪類食物, 也不宜突然改變食物的品種。

3.注意氣候變化, 及時增減衣服, 避免腹部著涼。

同時加強體格鍛煉, 預防感冒, 肺炎、中耳炎等疾病。

4.夏季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和護理。 天氣炎熱時應多喂一些水, 不宜吃得過飽和過食油脂多的食品。 避免在夏季斷奶。

5.避免長期濫用廣譜抗菌素。

(二)食療預防

1.扁豆粟米粥:扁豆角30克、黨參(或人參)10克, 同煎去滓取汁, 入粟米50克煮粥, 經常食之, 可防小兒腹瀉。

2.山藥扁豆糕:山藥200克(去皮切成薄片)、鮮扁豆50克、紅棗肉(切碎)500克、陳皮絲3克, 共和勻蒸糕, 做早餐食之, 每次50~100克, 脾胃虛弱者最宜。

二、既病防變

本病轉歸主要取決於素體脾胃強弱, 治療遲早得當, 以及感邪輕重性質。 感受暑熱濕邪最易傳變, 其結果, 或暑邪化火, 內陷心包;或瀉下不止, 傷陰傷陽。 另大瀉不止, 傷及脾陽, 土虛水旺又可見慢脾風。

(一)一般措施

1.調整飲食:一般輕度腹瀉仍可喂母乳, 但應縮短餵奶時間, 延長間隔時間。 如牛奶餵養, 應將牛奶比平常更稀釋些, 並去掉上面一層奶皮。 稍大的幼兒, 應給易於消化的粥類。 腹瀉重者, 應暫時禁食6~8小時, 使胃腸道得到很好的休息。

2.補充水分:為防脫水失鹽, 餵奶間隔時間和禁食時, 要注意多給小兒一些糖鹽水、淡茶水、胡蘿蔔水等。 也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口服補液鹽”。

3.護理:注意腹部的保暖。 每次大便後要用溫水清洗肛圍, 勤換尿布, 及時處理糞便並洗手消毒, 以免重複感染。 腹瀉日久者, 還要注意排便姿式, 避免將小兒過分屈體, 引起脫肛。

(二)中醫論治防變

1.傷食型:初宜導滯通下, 給予七珍丹、一撚金等;繼健脾止瀉,

給予保和丸、山楂健脾丸等。

2.濕熱型:宜葛根芩連湯加減。 若煩躁不寧, 欲化火內陷, 加用石決明、天麻、鉤藤、玳瑁、羚羊角粉、紫雪丹之類;若口渴目陷, 小便短赤, 欲傷陰津, 加用連梅湯, 酸甘化陰;若四肢不溫, 神萎情淡, 陽氣衰弱, 急用參附龍牡湯, 或酌加人參、附子、五味子等;若見神情淡漠, 昏睡露睛, 手足蠕動, 欲致慢脾風, 意加人參、附子、肉桂等, 或加固真湯。

3.虛寒型:當用錢乙六味白術散或益黃散, 酌加補骨脂、益智仁、吳茱萸或枳術丸。

(三)食療防變

此法主要適用年齡稍大的幼兒和輕型腹瀉。

1.萊菔粥:萊菔子(炒)研末, 與米同煮粥。 適用於傷食型腹瀉。

2.苡米粥:生苡米、白米(苡米的1/3量), 先將苡米煮爛, 後入白米煮粥。 適用於濕熱型腹瀉。

3.山藥粥:山藥與糯米共煮粥。

適用於虛寒型腹瀉。

(四)單驗方

1.山楂炭、炮薑炭共研細末, 每次1克, 溫開水調服, 每日3次。

2.石榴皮9克, 水煎加紅糖內服, 每日3次。 適用於久瀉不止。

3.大蒜帶皮在火上燒熟, 剝去皮, 搗成泥狀, 摻少許白糖加水服, 每日2~3個蒜頭。

4.每次用1.5克, 以陳醋或植物油調和成糊狀, 敷於臍部, 外以紗布固定, 每日換藥1次。 用於傷食型、虛寒型腹瀉。

(五)針灸推拿療法

1.先針足三裡, 後針氣海。 腹瀉不止, 加刺止瀉穴(關元上5分)。 亦可用艾條懸灸神闕10分鐘。 嘔吐者, 加針內關。

2.捏脊療法:患兒俯臥, 醫生以兩手拇指、食指頂住病兒皮膚, 自長強穴(尾骨部)沿脊柱至大椎穴(平肩處)提拿皮肉, 中間不要脫手, 連捏3遍, 每日1次。 對脾胃虛弱, 久瀉不愈的患兒療效較好。

備註:此方僅供參考、具體診療請一定到醫院在醫生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