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在中國將井噴式爆發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花寶金教授因擅長治腫瘤, 患者趨之若鶩, 一號難求。 然而, 花教授卻並不開心, 他說:“我行醫幾十年, 每天都在拼命看病。 結果, 病人不僅沒有減少, 反而越治越多。 作為一名醫生, 一點成就感都沒有。 ”
花教授是一位清醒的醫者, 他看到了表面“繁榮”背後的隱憂。 從醫生個人來說, 病人越來越多, 說明自己醫術高、口碑好, 患者認可。 但是, 從整個國家來說, 病人越來越多, 則說明醫學發展走入誤區, 重治療輕預防, 醫生“只治不防, 越治越忙”。
古人雲:上醫治未病。 意思是說, 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人,
醫學技術越來越進步, 醫生隊伍越來越龐大, 而病人卻越來越多, 這是醫生的悲哀, 也是醫學的失敗, 值得認真反思。 美國心臟協會曾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如今的醫生都聚集在一條氾濫成災的河流下游,
預防為主, 是我國的衛生工作方針。 但是, 由於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 這一方針淪為一句口號。 專家預言, 未來十幾年, 慢性病在中國將呈“井噴式”爆發。 如果“井噴”真的發生了, 這將是中華民族的災難, 中國人有可能成為新的“東亞病夫”。 2010年, 我國慢性病衛生費用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為70%, 而這些疾病大多是可以通過干預避免的。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主體。 最近, 衛生部提出探索建立醫療服務聯合體, 讓大型公立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成為利益共同體, 通過雙向轉診的方式, 對居民進行無縫化的健康管理。 同時, 推動大醫院設立全科醫學科, 鼓勵大醫院醫生做全科醫學帶頭人。 這不僅符合醫學發展方向, 而且體現了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今後, 大型公立醫院應從單純的治療疾病為主, 轉向預防與治療並重, 將“末端治理”變為“源頭治理”。
從頂層設計來說, 政府應為落實“預防為主”方針提供政策支撐。 例如, 借鑒世界上大多數發達國家的做法,
醫療消費具有無限趨高性, 再多的財富也會被這個“無底洞”吞噬乾淨。 因此, 解決13億人的健康問題, 絕不能靠打針吃藥, 而要靠預防為主。 只有病人越治越少, 才說明醫生的本領越來越高, 醫學越來越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