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分泌性中耳炎

概述
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是以鼓室積液及聽力下降為主要特徵的中耳非化膿性炎性疾病。 中耳積液可為漿液性漏出液或滲出液, 亦可為粘液。 本病命名尚不統一, 有稱為滲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漿液性中耳炎、漿液-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膿性中耳炎。 中耳積塗粘稠呈膠狀者, 稱膠耳(glue ear)。
分泌性中耳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 慢性可因急性期未得到及時與恰當的治療, 或反復發作、遷延而致。 本病冬、春季多見。 小兒及成人均可發病, 為小兒常見的致聾原因之一。

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確。 目前認為主要病因有咽鼓管功能障礙、感染和免疫反應。


症狀
以耳內悶脹感或堵塞感、聽力減退及耳鳴為最常見症狀。 常發生於感冒後, 或不知不覺中發生。 有時頭位變動可覺聽力改善。 有自聽增強。 部分病人有輕度耳痛。 兒童常表現為聽話遲鈍或注意力不集中。

檢查
鼓膜內陷, 表現為光錐變短、分散或消失, 錘骨短突明顯外突, 錘骨柄變水準, 前後皺襞變明顯。 鼓膜呈粉紅色或黃色、淡黃色油亮, 透過鼓膜可看到液平面, 此液面呈一頭髮絲狀弧形線, 稱發線, 當頭位變動時此液平面保持水準位。 有時可見到液體中的氣泡。 慢性者鼓膜增厚混濁色發暗。 鼓氣耳鏡檢查可見鼓膜活動度受限。 必要時可在無菌操作下作診斷性鼓膜穿刺術確診。


聽力檢查:音叉及純音測聽多為傳導性聾。 聲阻抗-導納測試的鼓室導抗圖呈現平坦型(B型)或高負壓型(C型), 有助於診斷。

治療
(一)改善中耳通氣
1.1%麻黃素液或呋喃西林麻黃素液、氯黴素麻黃素液滴鼻。
2.咽鼓管吹張:可採用捏鼻鼓氣法、咽水通氣法或導管吹張法。 合併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時忌用。
3.紅外線或超短波透熱理療, 改善中耳血液迴圈, 促進粘膜水腫消退。
(二)清除中耳積液:
1.鼓膜穿刺抽液
2.鼓膜切開術:
3.鼓室置管術:
(三)病因治療:
1.積極治療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樣體肥大者, 行腺樣體切除術。 下鼻甲後端肥大者, 行下鼻甲後端部分切除術。
2.抗生素治療:急性期可選用抗生素(青黴素, 先鋒黴素, 左氧氟沙星), 預防或控制感染。
3.類固醇激素藥物:可用地塞米松或強地松口服,

作短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