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白秤鉤風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拼音名】Shēnɡ Bái Chènɡ Gōu Fēnɡ
【英文名】Stem of Glaucescent Diploclisia
【別名】穿牆風九層皮、土防已、蛇總管、追骨風。
【來源】
藥材基源:為防己科植物蒼白秤鉤風的藤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Diploclisia glaucescens(Bl.)Diels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割取藤芭, 曬乾, 或采鮮莖用。
【原形態】蒼白秤鉤風 常綠木質藤本, 長可達20m左右。 莖直徑達10cm左右, 具厚而深裂的樹皮;枝無毛, 有細條紋;腋芽只1個。 葉柄長3-11cm;葉紙質至近革質, 三角狀扁圓形、菱狀扁圓形或闊卵形, 長3-9cm, 寬3-10cm, 先端具短尖頭, 基部近圓形, 邊緣略成波狀, 下麵粉綠色, 掌狀脈5-7條。 聚傘圓錐花序狹而長, 數個簇生於老莖或落葉的老枝上, 多少下垂, 長10-30cm, 雄花萼片6, 2輪, 卵狀長圓形, 長1.5-2.5mm, 淡黃色, 有黑色斑紋;花瓣6, 闊倒卵形, 兩面三刀側邊緣內折成耳狀, 抱著花絲;雄蕊6, 離生;雌花花瓣先端2裂。 核果黃紅色, 長圓狀狹倒卵形, 被白粉, 長1.3-2(-3)cm, 內果皮骨質, 背肋兩側有小橫肋狀雕紋。 花期春季。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土山或石山林中, 攀援於樹上。 分佈於我國西部和南部。
資源分佈:分佈於我國南部和西南部。
【性狀】
性狀鑒別 莖扁圓柱形, 略彎曲, 直徑1-6cm或更粗。 表面來棕色至深棕色, 粗糙, 有縱裂和短橫裂紋, 節處呈大小不等疣狀突起。 質硬, 斷面灰黃色, 具細密放射狀紋理和眾多小孔, 並有2-9輪或更多偏心性環紋, 髓細小。 氣微, 味微苦。
顯微鑒別 莖(直徑6mm)橫切面:木栓層為10-20餘列木栓細胞, 細胞壁多時顯增厚。 皮層有石細胞及黃棕色分泌細胞分佈。 中柱維管組織為異型構造, 維管束排列成2輪同心環;外輪維管束外側有石細胞環, 內輪外側為纖維與石細胞交互連接的波狀環。 射線及髓細胞稍厚, 紋孔明顯。 皮層內側壁細胞和射線細胞含草酸鈣方晶。
【化學成份】蒼白秤鉤風根和藤含生物鹼, 種子含24-表羅漢松甾酮(24-epimakis-terone)A, 20-羥基蛻皮松(20-hydroxyecdysone、ecdysterone), 羅漢松甾酮(24(28)-dehydromadisterone)A, 蕨甾酮(pteroste-rone)。 莖含20-羥基蛻皮松, 豆甾醇(stigmas-terol), 秤鉤風皂甙(diploclisin)等。
【鑒別】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粗粉3g, 加適量乙醇, 回流1h, 濾過。 濾液濃縮至膏狀, 加少量2%鹽酸捏溶, 濾過, 備用。 ①取上述酸液2ml, 滴加改良碘化鉍鉀試液, 產生紅棕色沉澱(檢查生物鹼)。 ②取上述酸不溶物, 用乙醇溶解, 滴於濾紙上, 再滴加10%氫氧化鉀試液, 顯紅色。 (檢查蒽醌)(2)薄層色譜 取本品粉未2g, 加乙醇回流1h, 濾過。 濾液濃縮後作試品溶液, 另取去甲粉防已堿製成對照品溶液, 吸取兩溶液點樣於同一矽膠G薄層板上, 以氯仿甲醇-水(3:1:0.08), 氨飽和為展開劑展開, 展距12cm。 置螢光燈(254cm)下觀察。 再噴以改良碘化鉍鉀試液,
【性味】微苦;寒
【歸經】肝;脾;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祛風除濕。 主風濕骨痛;咽喉腫痛;膽囊炎;痢疾;尿路感染;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5-30g。 外用:鮮品適量, 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