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

中醫告訴你夏季養生要訣

中醫理論認為, 從夏至這一天起, 此後天氣酷熱而蒸悶, 出汗多而耗津傷液。 因此, 長夏最宜補養津液, 不但能安度盛夏, 對防病健身、延年益壽也大有好處。
夏至已過。 中醫“五運六氣”學說將夏分為夏和長夏, 區分日就是夏至這一天。 《內經·六節藏象論》說:“春勝長夏, 長夏勝冬, 冬勝夏, 夏勝秋, 秋勝春。 ”也就是說, 從這一天起, 進入酷暑炎熱季節。

保證鹽分拒絕“冰、冷”
長夏氣溫是一年中最熱的季節, 最高可達40℃左右, 也是天氣炎熱多汗的季節。 出汗多, 鹽分損失也多, 若心肌缺鹽, 心臟搏動就會出現失常。
河南中醫學院副教授宋曉光認為,

此時宜多食酸味, 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 從陰陽學角度看, 夏月伏陰在內, 飲食不可過寒。 尤其是老年人和平時體質虛弱的人, 陽氣不足, 陰氣內生。 心旺腎衰, 即外熱內寒之意, 因其外熱內寒, 故夏季冷食不宜多吃, 少則猶可, 貪多定會寒傷脾胃, 令人吐瀉。 西瓜、綠豆湯、烏梅小豆湯, 雖是解渴消暑之佳品, 但不宜冰鎮飲用。
多吃酸、苦健胃養脾
盛夏暑熱最使人傷津耗氣, 加之體表毛細血管擴張, 血液多集中於體表, 胃腸血液相對不足, 更易使消化不良, 食欲減退。 因此在盛夏應多吃清暑、益氣、生津、易消化的食物。
宋曉光介紹, 綠豆粥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蓮子粥能滋陰養神, 清熱解暑, 還能醫治燥熱失眠;紫菜湯,
不僅能清暑熱、補身體, 對動脈硬化、高血壓也有醫療作用;每天吃點帶有酸味、苦味的食品, 如酸杏、苦瓜等, 能防止出汗過多, 對汗腺有收斂作用。 另外, 隨著汗水排出的不僅是水和鹽, 更有大量的蛋白質、維生素, 特別是鈣和鋅也會隨汗液排出, 老弱者盛夏適當吃些瘦肉、魚類、蛋類還是很有必要的。
日飲三湯一夏無憂
夏令喝湯既可獲得營養, 又能補足水分, 一舉兩得。
老鴨湯是夏令進補的最佳補湯。 鴨肉不僅富含人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質, 還能防治疾病。 更重要的是鴨屬水禽, 性寒涼, 從中醫“熱者寒之”的治病原則看, 特別適合體內有熱、上火的人食用。
如夏季常見的低燒、虛弱、食少、大便乾燥和水腫等, 可將鴨與火腿、海參共燉,
燉出的鴨汁善補五臟之陰;鴨肉同糯米煮粥, 有養胃、補血、生津之功, 對病後體虛者大有裨益;鴨同海帶燉食, 能軟化血管、降低血壓, 可防治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臟病;鴨肉和竹筍燉食, 可治痔瘡出血。
母雞湯含有特殊抗病成分, 有防治感冒、支氣管炎的作用;番茄湯所含番茄紅素有一定的抗前列腺癌和保護心臟的功效, 最適合於男子飲用。